[发明专利]石墨烯原位负载针状Co3O4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30583.7 | 申请日: | 2014-05-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855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官群;程建丽;聂福德;李小东;倪伟;杨光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H01G11/36 | 分类号: | H01G11/36;H01G11/46;H01G11/86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伍孝慈 |
地址: | 621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石墨 原位 负载 针状 co sub 复合 电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石墨烯二维复合材料,更具体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通过水热合成石墨烯原位负载针状Co3O4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能源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源的大量消耗、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以及全球性温室效应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探索清洁的、可持续性使用的新能源成为各国科技人员工作的重点。目前,新能源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核能、氢能等,而它们不连续性、不稳定性的特点阻碍了它们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寻找一种储能设备来解决这个问题。超级电容器又名电化学电容器,是一种介于蓄电池与传统电容器之间的一种储能设备。超级电容器因其具有功率密度高、使用寿命长、充电时间短以及可逆性好等优异特点受到了很多科学家的青睐,在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国防科技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根据电荷的储能机理可分为:一种是双电层电容器,它是将电解质中的离子可逆吸附到活性材料上来存储电荷的电容器,主要指比表面积高的碳材料;2004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安德烈·盖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最早制作出石墨烯后,以其比表面积大、导电性好等优异特点被应用在电极材料中,但其比电容不高;另一种是赝电容电容器,它是使用快速的近表面反应来存储电荷,其中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和导电聚合物。过渡金属氧化物常见的材料有RuO2、MnO2、Co3O4和NiO等,以RuO2为电极材料价格昂贵,不宜扩大范围使用;贱金属氧化物导电性差,会导致较低的功率密度, 目前许多研究用石墨烯与纳米金属氧化物制备成复合材料。
Co3O4作为一种金属氧化物,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理论比电容高等优点。但是由于其导电性较差、循环性能不好等缺陷,因此解决这个问题后对电容器电极材料制备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石墨烯原位负载针状Co3O4符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的实施方式,来克服Co3O4作为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缺陷,从而制备出循环寿命长、比电容高、绿色环保、方法简单容易的电极材料。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种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烯原位负载针状Co3O4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通过改性的Hummers方法将石墨制备氧化石墨;
(2)将所得氧化石墨超声处理得到氧化石墨烯;
(3)将六水硝酸钴、氟化铵和尿素溶解于适量的去离子水中,搅拌至无明显颗粒,然后加入所得氧化石墨烯,室温下混合均匀;
(4)将混合均匀所得的溶液转入反应釜中,100~200℃恒温反应2~20小时,离心,洗涤,收集沉淀;
(5)将所得沉淀干燥,然后磨碎,得到粉末状复合电极材料前驱体;
(6)将粉末状复合电极材料前驱体在惰性气氛下、300~500℃退火2.5~3.5小时即获得复合电极材料成品。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改性的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的操作步骤为:
a、预氧化:将石墨粉、过硫酸钾、五氧化二磷依次加入浓硫酸中,60~ 85℃反应4~7小时合成深蓝色混合物,抽滤洗涤至PH为7,80℃真空干燥过夜;
b、二次氧化:将预氧化后的石墨粉在冰水浴下加入浓硫酸中,然后将高锰酸钾缓慢加入浓硫酸中,保持温度小于20℃,搅拌1~2.5小时,35℃搅拌2~3.5小时,加入2倍浓硫酸体积的去离子水进行稀释得到稀释混合液,升温至95℃搅拌1.5小时,加入重量百分比为30%的H2O2反应半小时后,观察到混合溶液颜色变成亮黄色,此时反应结束;
所述浓硫酸是指硫酸质量百分含量不小于70%的硫酸溶液。
c、将二次氧化所得的产品依次用稀盐酸和去离子水分别洗涤3次,得到氧化石墨水溶液。
所述稀盐酸即为质量分数低于38%的盐酸溶液,优选使用HCl与H2O的体积之比为1:(10~30)的稀盐酸。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石墨粉、过硫酸钾、五氧化二磷、浓硫酸的质量之比为1:(1~3):(1~2):(1~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未经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化工材料研究所;四川省新材料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058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太阳能热水器除尘装置
- 下一篇:一种铝合金板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