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棕尾别麻蝇蛆养殖与野生黑水虻诱集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236703.4 申请日: 2014-05-30
公开(公告)号: CN104026079A 公开(公告)日: 2014-09-10
发明(设计)人: 吴芬芳;胡新军;徐安龙 申请(专利权)人: 中山大学
主分类号: A01K67/033 分类号: A01K67/033;A23K1/18;A23K1/14;A23K1/16
代理公司: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代理人: 林丽明
地址: 510006 广东省***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棕尾别麻蝇蛆 养殖 野生 黑水 虻诱集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黑水虻人工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棕尾别麻蝇蛆养殖与野生黑水虻诱集的方法。

背景技术

黑水虻,学名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为全变态类昆虫,属昆虫纲(Insecat)双翅目(Diptera)短角亚目(Brachycera)水虻科(Stratiomyidae)扁角水虻属(Hermetia)。成虫灰黑翅,口器退化,体长15~20mm,身体主要为黑色。卵径约1mm,长椭圆形。原产于美洲,目前为全世界广泛分布(南北纬40度之间)。黑水虻幼虫的生长速度较快,在28℃左右的条件下,黑水虻的卵期为4天,幼虫生长期约需20天。

黑水虻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昆虫和环保昆虫,可用于生物转化各种有机废弃物或畜禽粪便,同时产出大量优质有机肥和黑水虻昆虫蛋白。由于其既非卫生害虫,也非农业害虫,且对有机废弃物的转化效率明显高于双翅目蝇类昆虫,生产技术较简单,养殖成本低,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由于黑水虻在野外的种群密度较低,普通养殖户很难获得稳定而大量的黑水虻种源。

现有技术主要为在鸡场或猪场的粪堆旁采集黑水虻预蛹或蛹,再加以繁殖壮大种群,或向相关科研单位引进或购买种源。以上现有技术具有很大的缺陷,即获取黑水虻种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为鸡场或猪场通常在一周左右清除掉积粪或用于制备沼气,野生黑水虻种群的数量极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黑水虻人工养殖和种源获取的缺陷和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棕尾别麻蝇蛆养殖与野生黑水虻诱集的方法。

本发明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棕尾别麻蝇蛆养殖与野生黑水虻诱集的方法,步骤如下:

S1.养殖棕尾别麻蝇蛆;

S11.配制棕尾别麻蝇蛆培养料:按照质量百分比,将60~95%麸皮和5~40%血球蛋白粉混合,加入水调节湿度至60~65%;

S12.按照每1kg棕尾别麻蝇蛆培养料接入0.5~1.2g棕尾别麻蝇初孵幼虫的比例,将棕尾别麻蝇初孵幼虫接入装有棕尾别麻蝇蛆培养料的养殖容器中;

S13.接入2d后棕尾别麻蝇初孵幼虫开始孵化,并开始取食和转化培养料,培养4~5日后,棕尾别麻蝇蛆即自行爬离培养料,此时养殖容器中剩下的培养料为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整个过程中需要维持培养料湿度60~65%,尤其是培养4~5日后,需补充水分,调节培养料湿度至65~70%之间(最佳为70%的湿度),因为棕尾别麻蝇蛆喜好在干燥的环境下化蛹,同时有利于棕尾别麻蝇蛆借助水的表面张力自行爬离培养盆。优选地,可在饲养棕尾别麻蝇蛆的容器外套一个更大的盆,其内撒入适量干燥的统糠,方便收集分离到的棕尾别麻蝇蛆;

作为一种方案,养殖容器内外有两个大小不一的养殖盆,棕尾别麻蝇蛆培养料放置在里面的小盆里面,按比例接入棕尾别麻蝇蛆,培养到第4d晚上,就开始有棕尾别麻蝇蛆自行爬离培养料,掉入外面的大盆(铺有干燥的统糠),直到第5d,棕尾别麻蝇蛆基本与培养料分离完全,此时养殖容器中剩下的培养料即为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所述统糠为市购,具体成分含量不做严格限定。

S2.利用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诱集野生黑水虻。

优选地,S2所述利用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诱集野生黑水虻的具体方法为:

S21.在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中加入水,将湿度调至水的质量百分含量为70~75%;

S22.将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装入有盖容器(不是完全密封,盖与容器之间有1~3mm的缝隙,方便野生黑水虻产卵于缝隙处,于23~35℃的室外阴凉通风处静置10~15d;

S23.观察有黑水虻飞来产卵或揭盖后见有大量黑水虻幼虫在生长,即成功诱集到野生黑水虻种源;将容器移至室内,培育壮大种群。

作为一种方案,可将棕尾别麻蝇蛆养殖剩余料装入塑料盆,塑料盆置于树荫、灌木丛或屋檐底下,盖上一块面积略大于塑料盆口的木板或塑料板(不能够完全密封,方便野生黑水虻产卵于缝隙处),将此塑料盆静置1~2d后,可发现有1~5只黑水虻飞来产卵;静置10~15日后,揭开木板或塑料板观察,若见有大量黑水虻幼虫在生长,即成功诱集到野生黑水虻种源。

优选地,S11所述将80~90%麸皮和10~20%血球蛋白粉混合。

优选地,S11所述湿度调至水分的质量百分含量为60%。

优选地,S12所述每1kg棕尾别麻蝇蛆培养料接入棕尾别麻蝇初孵幼虫0.8~1.0g。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67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