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6939.8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78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旭;何贵;曹素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B23B5/00 | 分类号: | B23B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蓉信三星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06 | 代理人: | 刘克勤;段雪茵 |
地址: | 618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床 加工 自动 成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械加工装置,具体是一种能在普通机床上加工工件内R的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使用普通机床对工件的内R圆弧面进行加工时,一般采用以下两种方法:
1、根据工件的内R圆弧面的形状、手工或机器刀磨成型R刀,然后将该成型R刀装夹在车床刀架上、对工件的内R圆弧面直接进行车削加工。这种方法对于较小尺寸的内R较为适用,但是对于较大内R时,由于成型R刀与工件的接触面积大,工作时易发颤、使得工件表面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该内R切削面对机床的功率要求十分高。
2、通过计算坐标,使用普通机床的横向进给装置和纵向进给装置、对工件的内R进行复合加工。首先,对普通机床的横向进给装置和纵向进给装置的位置计算十分复杂,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同时,由于复合加工的次数决定其加工精度,该复合加工是断续加工,连续性较差,粗糙度不易保证,内R尺寸也不易符合加工图纸的要求。
综上所述,由于普通机床的结构条件的限制,目前在普通机床上、加工高质量、高要求的内R十分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能够在普通机床上加工工件的内R圆弧面。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架、车刀体及其传动装置,所述支撑架夹持在车床刀架上,车刀体的传动装置由相互配合安装的蜗轮体和蜗杆构成,蜗杆安装设置在支撑架上,支撑架的末端通过垂直于车床工作表面的转轴铰接蜗轮体,车刀体平行于车床工作表面方向设置、其末端固定安装在蜗轮体的周面上。
所述蜗轮体包括整体结构的蜗轮和刀盒两部分,刀盒为设置在蜗轮周面上、上下布置的两块固定板,两块固定板之间具有空隙和紧固装置、用于安装车刀体。
所述上方固定板上沿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个螺纹通孔,螺纹通孔内配合安装紧定螺钉、对应车刀体的上表面。
所述蜗杆的螺旋面设置在蜗杆的末端,蜗杆螺旋面两侧的支撑架上通过轴承座安装设置有一对轴承,这一对轴承与蜗杆轴颈配合安装。
所述蜗杆前端设置有进给手柄。
所述蜗轮体和蜗杆安装位置处的支撑架是具有一个顶面、一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的三面框体,三面框体的顶面和底面通过相互配合的双头螺柱和螺母连接,且该双头螺柱构成蜗轮体的转轴、蜗轮体设置在该三面框体内部,蜗轮体的上表面与三面框体的顶面、下表面与三面框体的底面之间设置有一对对称的端面轴承。
所述支撑架末端设置有圆筒形外壳,外壳周面上沿平行于车床工作表面方向设置有一圈供车刀体刃部伸出的开口。
本发明所产生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可以在普通机床上使用,是连续加工装置,容易保证粗糙度要求,同时解决内R成型的尺寸要求、易控制和测量。并且,本发明可以根据不同尺寸的工件内R对车刀体进行区别设计,使得本发明的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不仅适用于较小尺寸的内R、也适用较大尺寸的内R,能够保证加工时的工件表面质量,对机床本身功率大小要求不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左视图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使用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表示:1-轴承座、2-轴承、3-螺母、4-双头铰制螺柱、5-蜗杆、 6-端面轴承、7-防尘盖、8-压紧螺钉、9-紧定螺钉、10-车刀体、11-蜗轮体、12-进给手柄、13-支撑座、14-外壳、15-夹持部分、16-待加工件、17-支撑架、 a-加工起始位置、b-加工结束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是一种车床加工内R自动成型装置,包括支撑架17、车刀体10及其传动装置,支撑架17夹持在车床刀架上。车刀体10的传动装置由相互配合安装的蜗轮体11和蜗杆5构成,蜗杆5安装设置在支撑架17上,支撑架17的末端通过垂直于车床工作表面的转轴铰接蜗轮体11,车刀体10平行于车床工作表面方向设置、其末端固定安装在蜗轮体11的周面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69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绕线机
- 下一篇:自动钢丝绳跨轨传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