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补油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38044.8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914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0 |
发明(设计)人: | 毛莉;佟来生;罗华军;高锋;王明华;宋丽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17/00 | 分类号: | B60T17/00;B60T1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补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动补油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中低速磁悬浮列车一般采用气转液式制动系统,该系统的液压管路为封闭式,液压油预装于液压管路中,增压缸将气压管路中的低压气压转化为液压管路中的中高压液压,使制动夹钳或支撑轮获得足够的液压压力,以满足制动力或救援支撑的要求。
当液压管路中的液压油泄漏时,则由增压缸的储油腔补充,因空间限制,增压缸的结构尺寸较小,内部储油腔容积也小,基本上液压管路泄漏后即需人工补油,否则难以保证车辆安全运行。因制动夹钳和救援支撑部件都需要在液压状态下工作,每节车共有16条液压支路,每条支路有1个增压缸和1个补油口,补油时须卸掉16个增压缸上的排气螺塞、装上排油螺栓和排油软管,补完油后再卸掉排油螺栓和排油软管,最后重新装上排气螺塞,操作过程复杂,工人劳动强度大,人工补油效率低下。
同时,由于液压管路长期处于高压下工作,渗油量非常大,即使没有发生漏油的情况,也是需要定期进行补油的,并且,当列车在行驶过程中,如果发生液压管路漏油的情况,那么将面临失去制动力的情况,这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自动补油装置,以实现液压管路的自动补油,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补油装置,以实现液压管路的自动补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自动补油装置,用于气转液式制动系统,包括储油缸、气压管路、液压管路和增压缸,其中,所述增压缸的一端与所述气压管路连通,所述增压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管路连通,所述储油缸通过所述增压缸与所述液压管路连通,所述储油缸与所述增压缸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关。
优选的,上述第一开关为单向阀。
优选的,上述液压管路与所述增压缸之间设置有第二开关。
优选的,上述第二开关为截断阀。
优选的,上述的自动补油装置还包括漏油反馈部件和显示器,所述漏油反馈部件设置在所述增压缸上,所述显示器与所述漏油反馈部件连接。
优选的,上述储油缸上设置有油位显示器。
优选的,上述油位显示器为设置在所述储油缸的壁体上的透明板。
优选的,上述透明板上设置有安全液面警示线。
本发明提供的自动补油装置,用于气转液式制动系统,包括储油缸、气压管路、液压管路和增压缸,其中,所述增压缸的一端与所述气压管路连通,所述增压缸的另一端与所述液压管路连通,所述储油缸通过所述增压缸与所述液压管路连通,所述储油缸与所述增压缸之间设置有第一开关。使用时,当增压缸中无压力空气时,第一开关开启,储油缸通过增压缸与液压管路连通,可以对液压管路中的渗油量或者漏油量进行自动补充,当增压缸中有压力空气后,第一开关关闭,增压缸将低压的空气转化为中高压液压,提供需要的液压压力,储油缸可以进行油量的自动补充,无需人工补油,工作效率非常高,只需要向储油缸中补充油量就可以了,用1个储油缸自动补油取代16个支路的人工分别补油,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即使在列车高速行驶时,也能够随时补油,确保液压管路中始终具有液压油,确保了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补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上图1中:
储油缸1、增压缸2、漏油反馈部件3、单向阀4。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自动补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3804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向式进料切断机构
- 下一篇:无接头农业机械轮胎成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