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载活性药物的聚合物脂质球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40750.6 | 申请日: | 2014-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874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2-03 |
发明(设计)人: | 马光辉;王连艳;苏志国;杨婷媛;马童童;周炜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61K47/24;A61K47/34;A61K47/12;A61K4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品源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332 | 代理人: | 巩克栋;侯桂丽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 药物 聚合物 脂质球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载活性药物的聚合物脂质球及其制备方法,可用于装载蛋白质、多肽或疫苗等活性药物。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的迅猛发展,大量蛋白质、多肽、疫苗等生物活性药物蓬勃发展,且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应用于临床。生物活性药物分子相对脆弱,易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导致其体内循环半衰期短,生物利用度低,目前大多数生物活性药物通过非胃肠途径给药,通常需要反复注射以延长疗效,导致病人顺应性差。
为了延长生物活性药物在体内的循环半衰期、减少给药次数,可将蛋白质、多肽等活性药物包埋于合适的载体中,使其在注射部位或体内持续释放药物,提高药物稳定性,以达到高效的治疗效果。目前国内外已开发了多种基于合成聚合物和天然组分材料的微粒缓控释系统,包括:水包油型乳剂、脂质体、微球和纳米粒等,在提高包埋率和降低突释、保持所包埋的蛋白质活性仍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脂质球通常采用与脂质体类似的方法制备,即先将脂质材料成膜后,然后在水化过程中装载蛋白等活性药物,这种方法制备的脂质球蛋白易于泄露,且突释高、释放快;后来又发展了复乳法,而乳液制备多采用传统的机械搅拌、超声或均质法制备,所制备的乳液粒径分布较宽,导致最终微球粒径分布宽,使批次间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包埋率、释放行为等重复性差,使得用药效果批次间可重现性不佳。而作为药物载体,批次间微球制备重复性是至关重要的。另外,微球粒径及其均一性也是影响其体内药效的非常重要的因素,而传统方法无法制备粒径均一、可控的微球,很难开展微球粒径与药效之间的关系研究,很难筛选针对不同药物及其不同给药途径等合适的粒径需求。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尺寸均一、可控、高包埋率、高活性、低突释、释药稳定的载活性药物的长效缓控释可降解的、具有多腔室或核壳结构的聚合物脂质球及其制备方法。
在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载活性药物的聚合物脂质球,所述聚合物脂质球包括聚合物构成的疏水性骨架和包覆于所述疏水性骨架外面的磷脂层,所述磷脂层的磷脂分子的疏水尾端镶嵌在所述疏水性骨架内部,而亲水头基暴露在外表面;所述疏水性骨架内部包埋有活性药物;所述聚合物脂质球的平均粒径在0.1-30μm之间,分散系数小于0.1。
本发明提供的载活性药物的聚合物脂质球,其表面的磷脂层与细胞膜表面的脂质有良好的亲和性,与单纯的聚合物(如PLGA)微球相比,更易于被M细胞摄取,有利于药物通过M细胞进行转运,可作为口服药物载体或口服疫苗递送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载活性药物的聚合物脂质球,其尺寸均一、可控,是可载蛋白质、多肽或疫苗等多种生物活性药物的可降解的聚合物脂质球,该脂质球具有多腔室或核壳结构,其粒度分散系数(PDI)小于0.1,其粒径在纳米级至微米级可控,该脂质球药物包埋率在80%以上,药物活性保留率达80%以上,药物突释率低至20%,能持续释放4周或更长。
上述PDI的定义为:多分散系数,代表粒子均匀分散的程度,即粒度分布系数。该数值越小,溶液中的粒子分布越均匀。相反地,该数值越大,溶液中的粒子分布越宽泛。一般认为PDI小于0.1的乳液具有单分散性。
上述包埋率(entrapmentefficiency,EE)的定义为:被包埋进脂质球的药物的量占投入药物总量的百分比,按以下公式计算。
式中,EE表示药物包埋率,W1表示被包埋进脂质球的药物的量,W表示投入药物的总量。
本发明中,所述聚合物脂质球的平均粒径在0.1-30μm之间,例如0.1μm、0.12μm、0.15μm、0.2μm、0.5μm、0.8μm、1.0μm、2.0μm、3.0μm、5.0μm、10.0μm、15.0μm、18.0μm、21.0μm、22.5μm、27μm、29μm、0.5-20μm、0.5-10μm、1-3μm、0.1-3μm或2-15μm,优选0.1-3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07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乙肝病毒药物的微胶囊载体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降血脂的辛伐他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