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3691.8 | 申请日: | 2014-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7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潘腾飞;王辉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7/00 | 分类号: | B23Q7/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车床 零件 递送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
背景技术
数控车床,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自动化机床。通常,数控车床配置有自动送料机,此自动送料机配合可连续循环加工物料的数控车床,用于实现自动送料,从而提高设备的加工效率和自动化程度的送料机器,可加工各类棒料,如各类圆棒料、六角料、空心料等,一般所说的数控车床自动送料机是指数控车床用的油浴送料机。
但是,有的数控车床没有配置自动送料器,在加工长棒料时,每次切断加工完一个零件以后,都需要停止设备,人工打开仓门重新装夹,然后再加工下一个零件,这种加工方法辅助装夹时间长,设备的利用率不高。
因此,本发明人针对没有配置自动送料器的数控车床进行改进,专门设计了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本案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其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包括接柄、缸桶、滑杆、弹簧和连杆机构;接柄的后端为整个夹具的装配端,而接柄的前端固定在缸桶的后端上;缸桶内形成活塞腔,滑杆的活塞头安装在活塞腔中且将活塞腔分成液压腔和气压腔两个部分,滑杆的活塞杆从液压腔中伸出,液压腔的上侧壁开设入液口而下侧壁开设泄流孔,弹簧安装在气压腔中且气压腔的侧壁上开设排气孔;连杆机构具有两个长杆和两个短杆,两个长杆的后端枢接在缸桶的前端上而两个长杆的前端相对形成卡爪,两个短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两个长杆的中段,而两个短杆的另一端一起枢接在滑杆的活塞杆上;各构件之间设有保证液密性的密封圈。
所述缸桶的活塞腔侧壁上形成输液通道,输液通道的入口位于缸桶的后端面,而输液通道的出口接至液压腔的入液口。
所述缸桶呈后端敞口、前端具有通孔的形态,滑杆由敞口置入活塞腔中,滑杆的活塞头与活塞腔内壁之间设有密封圈,滑杆的活塞杆从缸桶前端的通孔伸出,活塞杆与通孔之间呈密封配合,接柄的前端借助螺杆固定在缸桶的后端。
所述接柄覆盖缸桶的后端,且接柄上对应输液通道的入口形成接口。
所述活塞头的后侧形成导柱,接柄的前端形成凹槽,弹簧的一端套在导柱上而另一端置于凹槽中。
所述液压腔的下侧壁对应泄流孔形成螺纹孔,螺纹孔中旋入螺栓,泄流孔开设在螺栓上。
所述泄流孔直径为1毫米。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通过接柄安装在刀塔上,利用数控车床的功能特点,利用液体(如冷却液)做驱动力来推出滑杆向后移动,带动连杆机构夹紧棒料,利用刀塔的行走来递送棒料,利用弹簧蓄能来松开对棒料的夹紧。本发明可实现一定范围的棒料直径的自动递送,从而减少了装夹时间,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同时减轻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能够起到自动送料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使用示意图。
标号说明
接柄1,装配端11,螺杆12,接口13,凹槽14,缸桶2,液压腔21,气压腔22,入液口23,泄流孔24,排气孔25,通孔26,输液通道27,螺栓28,滑杆3,活塞头31,活塞杆32,导柱33,弹簧4,连杆机构5,长杆51,短杆52,密封圈6,棒料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揭示了一种数控车床零件递送夹具,包括接柄1、缸桶2、滑杆3、弹簧4和连杆机构5。
接柄1的后端为整个夹具的装配端11,可按VDI40刀塔设计,将整个夹具安装在刀塔上。接柄1的前端固定在缸桶2的后端上。
缸桶2内形成活塞腔。
滑杆3的活塞头31安装在活塞腔中,且将活塞腔分成液压腔21和气压腔22两个部分。滑杆3的活塞杆32从液压腔21中伸出,液压腔21的上侧壁开设入液口23而下侧壁开设泄流孔24。
弹簧4安装在气压腔22中,且气压腔22的侧壁上开设排气孔25。弹簧4为圆柱螺旋压缩弹簧,材料为碳素弹簧钢,簧丝直径d=2mm,中径D=22mm,有效圈数n=8,自由高度H=65mm,弹簧预紧压缩至长度为50mm。
连杆机构5具有两个长杆51和两个短杆52。两个长杆51的后端枢接在缸桶2的前端上,而两个长杆51的前端相对形成卡爪。两个短杆52的一端分别枢接在两个长杆51的中段,而两个短杆52的另一端一起枢接在滑杆3的活塞杆32上。
各构件之间设有保证液密性的密封圈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未经林德(中国)叉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36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