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7011.X | 申请日: | 2014-06-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30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10 |
发明(设计)人: | 杨靖亚;周红艳;马奔;占宝华;李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7D231/12 | 分类号: | C07D231/12;C07D405/04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艳华 |
地址: | 730070 甘肃***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吡唑 衍生物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化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氮杂Michael反应是形成新的C-N键、合成β-氨基羰基化合物的原子经济性反应和最有效途径之一,其产物β-氨基羰基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可进一步合成β-氨基酸、β-内酰胺、天然产物和药物等活性分子。近年来,氮杂Michael反应(包括不对称催化氮杂Michael反应)研究成为有机合成热点之一,化学工作者纷纷报道了在不同催剂催化下供体、受体多样的这一转化,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相比较胺、羟胺等广为研究的N-亲核试剂而言,对弱亲核性的芳香氮杂环化合物参与的氮杂Michael反应的研究报道则较少。
吡唑是一类重要的五元芳香氮杂化合物,该吡唑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除在农药领域被广泛用作除草剂、杀虫剂、抗真菌剂之外,在医药领域有着更为重要的应用,如具有抗癌、抗菌、消炎、抗抑郁、抗惊厥和抗肥胖等活性。近年,Fustero等对吡唑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吡唑与活化烯烃的氮杂Michael反应不仅是合成N1-取代吡唑化合物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有机合成方法学上极具意义和挑战性,而且其产物因同时带多个官能团可进一步转化为多种有用分子,具有潜在的合成和药用价值。但目前对吡唑与活化烯烃的氮杂Michael反应的报道却很少。
2007年,林贤福等相继报道了酶和离子液体催化吡唑与丙烯酸甲酯的氮杂Michael反应,分别获得了56%和85%的产率;2012年,李鹏飞等系统研究了无催化剂条件下吡唑分别与β,γ-不饱和-α-酮酸酯和硝基烯的氮杂Michael反应,取得了满意的结果,但在此条件下,吡唑与α,β-不饱和酮不反应,而α,β-不饱和酮是一类重要的Michael受体,但目前关于吡唑和α,β-不饱和酮的氮杂Michael反应的报道很少;2007年,Kawatsura和Uenishi等报道了过渡金属盐HfCl4或ScCl3可催化该反应,但仅适用于几种脂肪类烯酮底物;其它已公开报道的几例底物则仅局限于5-溴二氢茚酮、环己烯酮和环戊烯酮。最近,Sahoo等报道了通过吡唑与炔丙醇的氧化还原异构化/Michael加成串联反应合成β-(N1-吡唑基)酮的方法。由此可见,对吡唑与烯酮的α,β-不饱和酮的氮杂Michael反应研究尚显不足,而探索一种便捷、高效、底物适用广泛的新方法则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挑战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捷、高效、底物适用广泛的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将5 mol%碳酸铯、0.3 mmol烯酮、0.45 mmol吡唑和1.5 mL 1,4-二氧六环依次加入具冷指的干燥 Schlenk反应管中,在回流温度为105~115℃的条件下搅拌反应6~12 h,直至TLC检测反应完全,得到反应混合物;
⑵所述反应混合物中加入5 mL乙酸乙酯,常温条件下进行萃取,得到有机相;
⑶所述有机相依次用2 mL水、2 mL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经无水Na2SO4干燥,并在35~60℃条件下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得到粗产物;
⑷所述粗产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即得吡唑衍生物β-(N1-吡唑基)酮。
该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将1.5 mmol丙烯酸甲酯、2.25 mmol吡唑、5 mol%碳酸铯和5 mL 1,4-二氧六环依次加入具冷指的干燥 Schlenk反应管中,在回流温度为105~115℃的条件下搅拌反应6 h,直至TLC检测反应完全,得到反应混合物;
⑵所述反应混合物中加入10 mL乙酸乙酯,常温条件下进行萃取,得到有机相;
⑶所述有机相依次用5 mL水、5mL饱和食盐水洗涤后,经无水Na2SO4干燥,并在30~40℃条件下减压浓缩除去溶剂,得到粗产物;
⑷所述粗产物进行硅胶柱层析分离,即得3-(1H-吡唑基-1-基)丙酸甲酯。
该吡唑衍生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未经西北师范大学;甘肃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701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水冷模组
- 下一篇:螺旋槽管反向缠绕式换热器及变流量螺旋槽管冷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