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环境下气动弹性力学特性分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49418.6 | 申请日: | 2014-05-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39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7-04 |
发明(设计)人: | 马金玉;余胜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G06T17/00 |
代理公司: | 温州瓯越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3211 | 代理人: | 吴继道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经济***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超 声速 飞行器 环境 下气 弹性 力学 特性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航空航天领域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具体地说,是高超声速飞行器考虑热效应情况下的气动弹性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在气动弹性学科的研究初期,通常采用的方法是以结构和流体动力学模型为基础进行线性化假设,颤振边界问题归根到底是非自伴系统模型的特征值求解。非自伴系统模型基于颤振运动微分方程而构建,对于位于颤振临界点附近的简谐振动特性分析也能获得可靠的结果。该方法的不足之处是,需要对模型进行线性化假设,系统中若带有非线性的气动弹性问题,就显无能为力了。伴随着飞行器理论的发展,结构上采用高升阻比轮廓、机身采用智能材料、运用智能变形技术,气流三维效应、结构间的相互干扰等非线性气动力因素,使得材质、负荷、装配缝隙和外形柔性形变等结构非线性效应变得更加突出。
高超声速气动热弹性问题是典型的多场耦合问题,通过对此一次求解而得出结果在工程实践中可望而不可及。在气动热环境下,原本由气动力、惯性力和弹性力三者相互作用的耦合关系,又会加入气动热耦合,使这四者相互影响形成不同程度的耦合作用关系。高超声速气动热弹性力学问题求解的关键之一就是获得适合于气动弹性分析的非定常气动力。非线性的引入,使得非定常气动力求解方法的使用受到极大限制,比如:基于势流理论和模态叠加法只能局限于时域求解微分方程,获得系统响应曲线,从而对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判别。时域分析的好处是可以让模型脱离结构/气动非线性的限制,进行多场耦合状态下的时域仿真,并且能够结合工作模态分析中的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小波变换法、分段滑动、自回归滑动平均法等具体手段,从而确定系统频率、阻尼系数等气动弹性的重要临界参数。但是计算过程复杂、工作量大,尤其在时域方法中做CFD/CSD的直接耦合,对计算机的配置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使用范围。
从国内外研究资料现状可以发现,对大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热气动弹性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有待发掘,利用现有商用有限元软件,结合工程计算方法,对具有真实翼型的高超声速飞行器全机模型进行热气动弹性分析对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怎样使用热颤振分析理念,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热气动弹性计算分析已成为了一个新的命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状况而设计提供了一种高超声速飞行器热环境下气动弹性力学特性分析方法,其目的是解决在气动热环境下,对高超声速飞行器进行气动弹性分析,判断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性能满足技术要求与否,进而提高高超声速飞行器气动弹性性能。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1)建立高超声速飞行器全机几何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包括以下内容:
(a)在三维造型软件中建立高超声速飞行器全机几何模型,几何模型采用有利于机身和超燃冲压发动机实现一体化布局设计的二维升力体外形,同时机身和全动平尾采用了双楔形薄翼型,垂尾采用的是梯形翼型,其中最易发生颤振的平尾部分与机身由转轴相连;
(b)在将几何模型读入MSC.Patran之后,建立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有限元网格划分,根据全机的组成部件分别处理,机身蒙皮、垂尾表面蒙皮和平尾表面蒙皮等结构部分选择壳单元建模,并采用MSC.Patran中的四边形单元进行自动划分,机身内部和平尾内部采用梁结构,并赋予梁单元属性,飞机头部、垂尾前缘和平尾前缘部分采用实体单元建模,使用MSC.Patran中Match Parasoild Faces/Neighbor Solid List命令的智能控制功能可以很好的保障各部分之间单元的连续性并使用MSC.Patran中的四面体单元进行自动划分;
(c)在材料的选用上,机身主要选用了高强度、高密度、耐高温的金属材料结构,外层用氧化铝隔热层覆盖以保护其内部结构,其中在机头和平尾前部都采用了C-C复合材料以耐受高温,机头C-C材料后方是Densalloy 180钨合金,同时对刚度和密度进行了适当折减,在逐一对各个部件划分有限单元并赋予材料属性的基础上,对各部件加入集中质量,使各个部件的质量特性更加合理,系统及燃油质量等,用集中质量卡(CONM2)施加于相应质心上,并用MPC元约束在主盒段上,全动平尾部分采用的是Haynes 230镍合金蒙皮和梁结构骨架,用BEAM单元建立刚轴大梁来模拟水平安定面和升降舵的刚度特性,CONM2单元模拟结构质量,水平安定面与升降舵之间采用约束X、Y、Z三个方向自由度的MPC来模拟铰链连接,采用BAR、ROD单元来模拟作动器和摇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未经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94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