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碳酸酯树脂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49717.X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72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田中智彦;横木正志;村上奈穗;饭田敏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G64/30 | 分类号: | C08G64/30;C08L6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张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碳酸酯 树脂 形成 透明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11月16日、申请号为201080051950.7、发明名称为“聚碳酸酯树脂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的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聚碳酸酯树脂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
背景技术
聚碳酸酯树脂通常使用由石油资源衍生的原料来制造。但近年来,出于对石油资源面临枯竭的担忧,要求提供使用从植物等生物质资源中得到的原料而得到的聚碳酸酯。另外,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蓄积而引起的地球变暖引发气候变化等问题,即使进行使用后的废弃处理,也要求进行碳平衡的、以植物来源的单体为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的开发。
例如,已提出了使用异山梨醇作为植物来源的单体,并通过与碳酸二苯酯的酯交换反应来获得聚碳酸酯树脂的方案(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
另一方面,含有异山梨醇作为原料的聚碳酸酯树脂由于透明性高、光弹性系数低、且具有耐热性,因此已提出了将其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相位差板、基板等光学用途的方案(参见专利文献2)。另外,公开了由9,9-双(4-(2-羟基乙氧基)苯基)芴和异山梨醇形成的聚碳酸酯树脂,该聚碳酸酯树脂的光弹性系数低,耐热性、成形性优异,且适用于光学用途(参见专利文献3)。此外,还公开了由包含异山梨醇和9,9-二(3-甲基-4-羟基苯基)芴的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膜,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相位差膜不仅光弹性系数低,而且显示出越在短波长下相位差越小的逆波长分散性(参见专利文献4)。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英国专利第1079686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2844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67990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6/41190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在用于液晶用显示器设备、移动设备等的包含相位差膜等光学膜的透明膜领域,伴随设备的薄型化,要求取向性更高的材料,即,要求在膜厚较薄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大的相位差的材料。
现有技术中的聚碳酸酯树脂在上述专利文献等中虽然被制作成透明性高、光弹性系数低的材料,但制成膜时韧性不足,并且也无法满足取向性、光弹性系数方面的要求。欲将这些聚碳酸酯树脂用作相位差膜的情况下,由于膜不具有韧性,因此无法提高拉伸倍率,由于其取向性差,因此无法减小膜的厚度,进而无法适用于薄型设备。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膜韧性优异、光弹性系数低、且取向性优异、双折射大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
解决问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提供下述的聚碳酸酯树脂以及由该聚碳酸酯树脂形成的透明膜,可使上述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完成了本发明的第1方面。所述聚碳酸酯树脂包含:来自下述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来自下述通式(2)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以及来自选自下述通式(3)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下述通式(4)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下述通式(5)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及下述通式(6)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中的一种以上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其中,上述来自通式(1)表示的二羟基化合物的结构单元为上述聚碳酸酯树脂中的18摩尔%以上。
[化学式1]
(上述通式(1)中,R1~R4各自独立地代表氢原子、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1~碳原子数20的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芳基,X代表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2~碳原子数10的亚烷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环烷基、或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碳原子数20的亚芳基,m及n各自独立地为0~5的整数。)
[化学式2]
[化学式3]
HO-R5-OH (3)
(上述通式(3)中,R5代表碳原子数4~碳原子数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单环结构的亚环烷基。)
[化学式4]
HO-CH2-R6-CH2-OH (4)
(上述通式(4)中,R6代表碳原子数4~碳原子数20的取代或未取代的单环结构的亚环烷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497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