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量植物净化污水效率的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51637.8 | 申请日: | 2014-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2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沈世龙;刘伟;蒋定国;戴会超;李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峡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 |
代理公司: |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42103 | 代理人: | 成钢 |
地址: | 443002***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量 植物 净化 污水 效率 实验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量植物净化污水效率的实验装置,属于污水净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发展中国家,大部分江河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生活污水和工厂的超标准排放,给河流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例如:水体富营养化,水中含有过度的N、P有机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水华,水中严重的缺氧,造成水质的发臭等现象。
纵观我国的污水处理工艺:一般有化学强化生物除磷污水处理工工艺、循环间歇曝气污水处理工艺、旋转接触氧化污水处理工艺、连续循环曝气系统工艺、SPR高浊度污水处理技术等其它的工艺。不同种工艺都有不同的优缺点,传统的工艺除磷技术需要大量的药剂,污泥产量大的,具有运行成本高,造成二次污染的缺点。污水中还含有放射性物质,对水体生物具有致癌的作用,受重金属污染的水质,如果人体饮用重金属污水,对人体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能够采用植物吸收的方法,吸收污水中的各项污染指标,这样就更能生态友好型的保护水资源。不同的水生植物吸收的能力不同,当水的流速不同时,植物吸收各项污水指标效率也是不相同的,如果将不同种植物的组合,测出静水与动水中最高效率吸收污染物的植物组合,并测出静水与动水中不同种植物组合吸收污染物的最高效率。这样就可以大流域中采用这样的植物组合净化污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动静态水条件下,测量不同植物组合对污水吸收的效率装置,同时解决污水处理工艺二次污染问题,且有成本低,操作方便,快捷和测量准确等优点。
一种测量植物净化污水效率的实验装置,包括净化装置、循环动力装置和沉淀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净化装置包括一级净化室、二级净化室和支架框;所述的循环动力装置包括水泵、管道、前置阀门和后置阀门;沉淀装置包括出水沉淀池和进水沉淀池;所述的一级净化室、二级净化室均具有光强控制器、温度导热板和顶盖,所述的一级净化室还设有二氧化碳入口通道和开关,温度导热板由绝缘皮包围,由开关控制,所述的二级净化室还设有二氧化碳出口通道;管道两端分别与进水沉淀池、出水沉淀池相连,进水沉淀池通过一级净化室进水通道门与一级净化室相连,二级净化室通过二级净化室出水通道门与出水沉淀池相连,一级净化室、二级净化室通过净化室通道门连接,导线与光强控制器、温度导热板相连,水泵安装在管道上,进水沉淀池上设有入水通道门,出水沉淀池上设有出水通道门。
上述的支架框包括固定架、活动隔板、固定槽和横梁,活动隔板衔接在固定槽中,水质取样仪固定在横梁处。
本发明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在静水条件下,通过移动活动隔板,组合不同种植物及空间的分布,定期记录污水各项指标的吸收情况,绘制不同种植物和各项污水指标变化图,植物的空间分布和各项污水指标吸收变化图。在动水条件下,控制水泵抽水的速度,同时移动活动隔板,组合不同种植物及空间的分布,记录污水各项指标的吸收情况,绘制水的流速变化与各项污水指标变化图,不同种植物和各项污水指标变化图,植物的空间分布和各项污水指标变化图。
本发明解决污水处理工艺二次污染问题,且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等优点。利用植物在静水与动水中,测出不同植物组合、空间分布净化污水的效率。装置通过不同种植物的组合,空间的分布,水的流速,测得出不同植物组合、空间分布以及与水的流速关系,得到最优的污水吸收效率。本发明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易操作,测量植物净化污水效率的实验装置。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固定架与活动隔板详细图;
图3为本发明中管道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中支架的详细图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做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峡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未经三峡大学;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5163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