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斜板浓密机及其减小底流阀门磨损程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66830.9 | 申请日: | 2014-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4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韩晓熠;郭强;冉银华;李强;许锦康;陈家栋;缪罡和;杨茂春;敖江;李庚;肖东升;谢坪全;赵建银;杨杰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科力新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02 | 分类号: | 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昆明正原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53100 | 代理人: | 陈左 |
地址: | 650031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密 及其 减小 阀门 磨损 程度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矿物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斜板浓密机及其减小底流阀门磨损程度的方法。
背景技术
斜板浓密机主要用于选矿厂的矿浆脱水浓密。斜板浓密机内置斜板群增加矿浆澄清和浓密的面积,而经过斜板群浓密的浓矿浆进入锥斗后从锥斗底部的底流阀排出,如图1所示。
由于斜板群本身具有较高的高度,以及锥斗需要较大坡度才能使固体颗粒不堆积在锥壁上致使锥斗高度更高,因此斜板浓密机的整体高度较常规圆池型浓密机高得多,通常斜板浓密机从给矿口到底流口的高差达到7到10米,这就使得底流在排放时受到很高的液压影响,给底流排放带来如下问题:底流阀门必须选得很小或开启得很小,否则会因较大液压影响使底流排放量很大,导致底流浓度降低,达不到设计的浓缩效果;底流阀门小虽然能减小底流量提高底流浓度,但矿浆中的粗颗粒或杂质很容易将底流阀门堵塞,给操作带来极大麻烦。而且,阀门处于不全开启的状态,其阀芯是极易被矿粒磨损的。现场生产的实际情况是,底流排放很难顺行,操作工人经常都在疏通底流阀门,或者直接将底流阀门开大,任由底流矿浆变稀而达不到设计的浓密效果。更为严重的是,底流矿浆通过底流阀的流速极快,使得石英、铁矿等高硬度的矿石颗粒对底流阀的磨损及其严重(尤其是不全开启的阀门),攀枝花某钒钛磁铁矿属高硬度矿石,其选厂使用的斜板浓密机底流阀3天就得更换,后采用了国内最好的耐磨阀也只能维持2个星期,使成本剧增,操作麻烦。
由于斜板浓密机为箱斗式结构,为限制设备的高度,对于浓密面积很大的设备必须采用多个锥斗并联的形式,如图2所示,使斜板浓密机的总高尽量不超过15米,这使得大规格的斜板浓密机具有多个底流排放口,导致底流阀的使用成本更高。
为使斜板浓密机的底流阀门使用时间更长,该领域的技术人员不断改进阀门的材质,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耐磨阀门不仅价格不菲,且能延长的使用时间仍是相当有限的。
如上所述,如何高效低价地解决斜板浓密机底流排放的诸多难题,是斜板 浓密机能更广泛地应用于矿山浓密作业的关键问题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斜板浓密机及其减小底流阀门磨损程度的方法,本发明从底流排放的工艺方法而非从底流阀材质上解决该问题,该工艺方法利用了斜板浓密机内很高的液压对底流排放的影响,变劣势为优势,不仅使斜板浓密机的底流阀门使用寿命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也解决了底流阀易堵的问题,试验表明其工作可靠且成本低廉。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减小底流阀门磨损程度的斜板浓密机,包括斜板群、底流排放阀、装斜板群的上箱体、收集浓缩矿浆的锥斗和底流管,所述的斜板群、收集浓缩矿浆的锥斗和底流管依次相连,还包括底流倒虹吸管和底流排放事故阀,所述的底流排放阀通过底流倒虹吸管与底流管相连,所述的底流管上还连有底流排放事故阀,所述的底流倒虹吸管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70°,高度为2~10米,所述的底流排放阀至少为3个。
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的底流排放阀为3~15个。
所述的底流排放阀相邻两个的间距为0.5~1m。
所述的底流倒虹吸管为硬管或软管。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基于上述的斜板浓密机来减小底流阀门磨损程度的方法,该方法是:斜板浓密机开机前将底流排放事故阀关闭,打开所有的底流排放阀,然后开启斜板浓密机给矿,矿浆从给矿区进入斜板浓密机,经过斜板群浓密澄清后,清水成为溢流,脱水后的浓矿浆集中到收集浓缩矿浆的锥斗,并通过底流管和底流倒虹吸管产生倒虹吸现象,使底流从底流排放阀排出,矿浆首先从最低的底流排放阀排出,等到更高一级的底流排放阀开始排出底流矿浆时,低一级的底流排放阀便可以关闭;如此顺序不断关闭相对位置较低的底流排放阀,直至斜板浓密机灌满矿浆后,再根据对底流量和底流浓度的需要调整底流排放阀的开启情况,底流阀位置越高排放量越小,底流浓度越高;如果遇到选厂停产或其它事故时,直接开启斜板浓密机的底流排放事故阀大量排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科力新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云南科力新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683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切片生产的改性剂称量系统
- 下一篇:软包电池用连接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