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耳穴检测仪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69931.1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3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强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5/053 | 分类号: | A61B5/053;A61H39/02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合道英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09 | 代理人: | 刘辉;廉红果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耳穴 检测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尤其涉及一种耳穴检测仪。
背景技术
耳穴是耳廓皮肤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百骸相互沟通的部分,在耳廓上反映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部位统称为耳穴。耳穴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耳廓前外侧面的排列像一个在子宫内倒置的胎儿。当人的脏腑、四肢百骸、五官等器官患病时,即可导致与这些器官对应的耳穴呈现病理阳性反应,如出现电阻降低、变色、变形、血管变化、脱屑等,因此可通过测量耳穴电阻来进行疾病的定位,耳穴检测仪也是根据这一原理设计的。
但是,现有的耳穴检测仪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穴位图表进行人为选穴,这样不但降低了耳穴检测的效率,而且容易因为人为差错而影响到检测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耳穴检测仪,其能够实现自动选穴,提高了耳穴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耳穴检测仪,包括耳穴探测器、测量电极及测量单元,所述耳穴探测器具有多个激励电极,所述测量单元的输出端分别与每个激励电极相连,并通过激励电极对耳部穴位施加一激励电压,所述测量单元的输入端与测量电极相连。
优选地,所述耳穴探测器包括耳模及多个激励电极,所述激励电极设于所述耳模上且分别与耳部穴位相对应。
优选地,所述测量单元包括选通模块、控制模块、检测模块及电源模块,所述选通模块具有多个信号输出端,每个信号输出端连接一激励电极并构成一测量支路,所述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到选通模块并逐个控制每个测量支路的导通,所述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入端与所述测量电极相连,所述检测模块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选通模块及控制模块供电。
优选地,所述测量单元还包括显示模块,所述显示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相连,所述电源模块为所述显示模块供电。
优选地,所述显示模块采用液晶显示模块。
优选地,所述显示模块采用TC1602液晶显示模块。
优选地,所述选通模块采用可编程逻辑芯片。
优选地,所述选通模块采用EPM240T可编程逻辑芯片。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采用单片机。
优选地,所述控制模块采用PA7467单片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发明与背景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设计有耳穴探测器,通过测量单元控制每个测量支路的逐个导通,从而实现了对耳穴的逐个自动检测,无需进行人工选穴,提高了耳穴检测的效率,同时避免了人工选穴带来的误差,提高了耳穴检测的准确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耳模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测量单元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测量单元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耳穴检测仪,包括耳穴探测器1、测量电极2及测量单元,其中:
参考图1所示,耳穴探测器1包括耳模11及多个激励电极12,激励电极12设于耳模11上且分别与耳部穴位相对应。
为了实现各个激励电极12所在的测量支路彼此独立,耳模11应该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为了保证耳模11与人耳紧密接触,耳模11的形状应该与人耳形状(耳窝和耳廓的形状)相适应。耳模11可以根据耳朵的大小设计成多种型号,供不同的用户使用;也可根据用户的耳朵形状进行个性化定制。
激励电极12采用导电材料制成。激励电极12的具体形状可以是金属薄片,金属凸点等,只要能够满足其与耳穴部位紧密接触即可,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激励电极12的数量可以是32个或64个,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定其他数量,在本实施例中,激励电极12的数量是64个。
配合图2和图3所示,测量单元包括选通模块31、控制模块32、检测模块33、显示模块34及电源模块35,其中:
选通模块31具有多个信号输出端,每个信号输出端连接一激励电极12并形成一测量支路。在本实施例中,选通模块31采用EPM240T可编程逻辑芯片,其具有64个信号输出端(YO、Y1、...Y63),其GND接线端接地,其VCC接线端连接电源模块35的输出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强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强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699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