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0283.1 | 申请日: | 2014-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3226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孙韶阳;杨洁;李国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01P7/1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强智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8 | 代理人: | 田治;吴立臣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发动机 散热 装置 冷却系统 方法 | ||
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该装置包括散热器(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可变格栅(5),连接且遮覆于所述散热器(1);所述可变格栅(5)上设置有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所述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用于控制所述可变格栅的开启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执行机构,与所述可变格栅(5)的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相连接,所述执行机构用于根据所述散热器(1)的出水室(13)内冷却液的温度控制所述可变格栅(5)的开启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壳体(61)和设置于所述壳体(61)内的顶杆(62)、感温单元壳体(63)、柔性管(65)和弹性部件(64);其中,
所述壳体(61)固定设置于所述散热器(1)的出水室(13)内;
所述顶杆(62)的一端与所述壳体(61)的内壁固定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所述感温单元壳体(63)内设置有用于封存石蜡(66)的封存空间,所述感温单元壳体(63)上还设置有一端开口的孔道,所述柔性管(65)置于所述孔道内并套设于所述顶杆(62);所述感温单元壳体(63)与所述可变格栅(5)的开启角度控制部件相连接;
所述弹性部件(64)置于所述感温单元壳体(63)与所述壳体(61)的内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执行机构包括:
温度传感器(81),用于采集所述散热器(1)的出水室(13)内冷却液的温度;
步进电机(83),输出端与所述可变格栅(5)的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相连接;
第一控制器(82),用于接收所述温度传感器采集的温度,并在所接收的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步进电机转动,进而控制所述可变格栅(5)开启。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发动机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变格栅(5)包括第一支架、第二支架、多个叶片和转轴、以及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其中,
每个所述叶片的两端分别通过转轴与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转动连接;
所述格栅开启角度控制部件与各所述叶片相连接。
6.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节温器(7)和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中,所述节温器(7)设置于所述散热器(1)的进水室(12)与发动机内的冷却通道之间的连通管道(14)上;并且,所述散热装置中的可变格栅(5)的开启温度大于所述节温器(7)的开启温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冷却风扇(2),固定连接于所述散热器(1);
采集器,用于采集所述散热器(1)的出水室(13)内冷却液的温度;
第二控制器,用于接收所述出水室(13)内冷却液的温度,并在所述出水室(13)内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时开启所述冷却风扇(2)。
8.一种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发动机内冷却液的温度小于第一预设温度时,关闭节温器、冷却风扇和已预先设置于散热器上的可变格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发动机内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一预设温度时,打开节温器;
散热器出水室内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启可变格栅;
散热器出水室内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三预设温度时,开启安装于散热器上的冷却风扇;
所述第一预设温度、第二预设温度、第三预设温度依次递增。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冷却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出水室内冷却液的温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预设温度时,开启可变格栅步骤中还包括:
根据所述散热器出水室内冷却液的温度控制所述可变格栅的开启角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028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