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中华鳑鲏人工繁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3679.1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2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红卫;袁永明;贺艳辉;张红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李纪昌;曹翠珍 |
地址: | 21408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华 人工 繁殖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中华鳑鲏的人工繁殖方法,属淡水鱼繁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华鳑鲏(Rhodeus sinensis)俗称鳑鲏,属鲤科(Cyprinidae ) 鳑鲏亚科(Acheilognathinae)的一种小型底栖性鱼类,在我国广泛分布于南方的长江、珠江、钱塘江、闽江等水系,多生活于湖泊、河沟的静水区,其不仅是大型鱼类和鸟类的天然饵料, 而且颇具观赏价值。由于鳑鲏具有很特殊的繁殖习性:在繁殖季节,雌鱼用延长的产卵管将卵产在河蚌的鳃腔内,受精卵在河蚌鳃腔内孵化、发育至可以游泳时,游出河蚌体外,并且不同品种的鳑鲏会选择不同品种的河蚌进行产卵,形成复杂的相互关系。目前,国内鲜有对中华鳑鲏进行人工繁殖的报道,仅见对中华鳑鲏繁殖期形态特征的两性异形和雌性成体生育力进行测定和产卵时对河蚌大小选择的试验和从观赏鱼养殖方面对中华鳑鲏在水族箱中试养进行摸索,没能形成规模化生产。本发明从亲鱼选择、亲鱼培育、河蚌选择三个方面模拟中华鳑鲏自然条件下繁殖环境,对产卵寄主-河蚌的放置位置、种类和大小,孵化水温进行了研究,为中华鳑鲏人工繁殖提供数据技术参考,同时为我国土著鱼类的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中华鳑鲏人工繁殖方法,可以有效提高中华鳑鲏的繁殖效率和孵化率。
技术方案:本发明的中华鳑鲏人工繁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以土池作为产卵池,以水泥池作为孵化池;
(2)以天然水域中的中华鳑鲏作为亲鱼,用食盐水进行鱼体消毒,培育;
(3)以河蚌作为寄主,将其放在塑料篮中悬挂于产卵池四周,每个产卵池放河蚌1200-1600个;
(4)雌雄亲鱼按1.1:1配对,每个产卵池放亲鱼1000-1200对;
(5)将粘附有受精卵的河蚌吊挂于孵化池中流水孵化,孵化水温为26~30℃。
作为优选,步骤(1)的产卵池面积667~1330m2,水深1.2~1.5m,底部淤泥厚度小于10cm。
作为优选,步骤(1)的产卵池用75~100kg/667m2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消毒,7~10d后注水,栽种伊乐藻和金鱼藻,每667m2用100-150kg生物肥肥水。
作为优选,步骤(1)的孵化池为圆形水泥池,池半径为1.0~2.0 m,水深0.8~1.2m。
作为优选,步骤(1)的孵化池用高锰酸钾消毒,围池底铺一圈纳米微孔管道增氧设备。
作为优选,步骤(2)中选择的亲鱼在1龄以上、性腺成熟度好、体质健壮、鳞片完整、无病无伤、无寄生虫,其中雌鱼体重1.2-2.0g、雄鱼体重1.5-4.0g。
作为优选,步骤(2)用质量浓度为3%~5%的食盐水浸浴5~10min进行鱼体消毒。
作为优选,步骤(2)亲鱼培育时的放养密度为1200~1500尾/667m2。
作为优选,步骤(3)中塑料篮距离池底10cm,每个篮中放置2个河蚌。创造相对密闭安静的空间,提供给中华鳑鲏相对不受干扰产卵。
作为优选,步骤(3)选择的河蚌大小均匀、体宽35~110cm。
作为优选,步骤(3)河蚌为背角无齿蚌。
作为优选,步骤(5)孵化用水为经120目纱绢过滤的生态净化水,孵化期间保持溶氧不低于6mg/L,每天换水1/2,定期使用药物消毒。在15-20d,中华鳑鲏受精卵发育成鱼苗,游出河蚌。
伊乐藻原产美洲,是一种优质、速生、高产的沉水植物。其营养丰富,可以净化水质,防止水体富营养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水质环境。金鱼藻,被子植物,别名细草、鱼草、软草、松藻,拉丁文名:Ceratophyllum demersum L.金鱼藻科、金鱼藻属悬浮于水中的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根。叶轮生,边缘有散生的刺状细齿;茎平滑而细长,可达60厘米左右。金鱼藻多年生长于小湖泊静水处,于池塘、水沟等处常见,可做猪、鱼及家禽饲料。
本发明在池塘营造中华鳑鲏的自然繁殖环境,使雌雄亲本在池塘内自然交配,提高了亲本成活率,通过采用合适的产卵寄主,并合理调整寄主放置位置和方式,有效的提高了繁殖效率,人工繁殖效果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池塘准备
(1)产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367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