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简便的木薯种茎贮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75596.6 | 申请日: | 2014-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7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2 |
发明(设计)人: | 张树河;李海明;潘世明;李瑞美;李和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F25/00 | 分类号: | A01F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李雁翔 |
地址: | 363000 福建省漳州***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简便 木薯 贮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木薯生产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木薯种茎贮藏方法。
背景技术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又称木番薯、树薯,是大戟科木薯属植物,是世界三大薯类作物之一,原产于南美洲,适宜在年均气温18℃、无霜期8个月以上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种植,是一种适应性很强,耐旱、耐瘠的高产薯类作物,迄今已有4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木薯于100多年前引入我国种植,期间在国内广大木薯科技工作者的通力合作下,对木薯品种筛选、良种培育、丰产栽培、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初步形成琼西-粤西、桂南-桂东-粤中、桂西-滇南、粤东-闽西4大木薯种植优势产区,产区遍及广西、广东、海南、云南、福建等南部省区,成为我国南方一种非常重要的经济作物。
木薯是一种淀粉(25-35%)含量极高的经济作物,素有“淀粉之王”、“地下粮食”、“能源作物”的美称。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加工技术的日益完善,木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综合利用价值不断提高,加工也由原来生产淀粉和酒精的主要形式,拓展到了食品、饲料、山梨醇、葡萄糖、果糖等的多个领域,木薯的重要性得以日益增强。同时,木薯不与粮食争地,符合国家大力发展可再生生物质能源的要求。2010年,中央还专门下文把包括木薯、橡胶等在内的多种作物,列入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范畴来考虑,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与具体的发展规划,为我国木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木薯产业的辉煌发展指日可待。
然而在我国木薯产区,木薯种茎保存仍然沿用传统习惯,种茎采取横放或竖放进行露天堆藏法、沟藏法和地窖堆藏法等形式,这些传统方式对木薯种茎净重、贮藏及出苗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且需要较为严格的贮藏条件与管理措施,贮藏效果也不甚理想。而本发明采取室内常温倒置斜放技术,不需要任何贮藏条件与辅助措施,通过改变木薯种茎的极性来贮藏,便可获得理想的贮藏效果,促进木薯种茎腋芽的早生快发,这一技术简便实用有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木薯种茎贮藏率低、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木薯种茎倒置斜放的技术措施,该技术方法简便、实用有效、可操作性强,实现了木薯种茎在贮藏效果与田间出苗等方面的全面提升。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简便的木薯种茎贮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木薯种茎砍成1.5~2m长,按每捆25~30根绑好后,倒置斜放,斜放角度为与地面成70-80°角,于温度为7~28℃、湿度为56~68%的环境内贮藏70~80d。
其中,斜放角度最佳为与地面成75°角。
所述的倒置,即为根部(头部)在上,茎尖部(尾部)在下放置。所述的贮藏环境可以为室内。
本发明的优点如下:由于倒置措施使木薯的极性发生改变,从而对贮藏期内木薯种茎的正常生命活动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不需要严格的贮藏条件与管理措施,便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贮藏效果。本技术在温度(7~28℃)、湿度(56~68%)的室内下保存70~80d,与竖直斜放与水平横放方式相比,倒置斜放方式在限制木薯种茎失水与腋芽萌发、提高出苗与加快齐苗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保存期内种茎的具体实施效果来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对比例1:竖直斜放
将木薯种茎砍成1.5~2m长,按每捆25~30根绑好后,与地面呈70-80度角,头下尾上常规斜放70-80d。
对比例2:水平横放
将木薯种茎砍成1.5~2m长,按每捆25~30根绑好后,平放于地面,放置70-80d。
实施例
将木薯种茎砍成1.5~2m长,按每捆25~30根绑好后,头上尾下倒置斜放,斜放角度为与地面成70-80°角,于温度为7~28℃、湿度为56~68%的环境内贮藏70~80d。
各例的结果如表1:
表1 结果统计
结果:
1.木薯净重率:选用倒置斜放贮藏的木薯种茎,木薯种茎的净重率达74.75%,比竖直斜放与水平横放分别高了9.6%和7.76%,极好地限制木薯种茎的水分散失,延长了木薯种茎的贮藏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未经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559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苦菊西兰花套种方法
- 下一篇:剥离器板偏压力调节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