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汽轮机除湿级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410279172.7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10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钊;宁德亮;于剑锋;王超;刘子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01D5/12 | 分类号: | F01D5/12;F01D25/32 |
代理公司: | 大庆禹奥专利事务所 23208 | 代理人: | 朱士文;杨晓梅 |
地址: | 15000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轮机 除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指一种船用汽轮机除湿级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轮机是能将蒸汽热能转化为机械功的外燃回转式机械,来自锅炉的蒸汽进入汽轮机后,依次经过一系列环形配置的喷嘴和动叶,将蒸汽的热能转化为汽轮机转子旋转的机械能。蒸汽在汽轮机中,以不同方式进行能量转换,便构成了不同工作原理的汽轮机。
级:一列喷嘴和其后的一列动叶组成的级。
单级汽轮机:只有一个级组成的汽轮机。
多级汽轮机:由多个级组成的汽轮机。
冲动式汽轮机:喷嘴中膨胀,动叶中做功。
反动式汽轮机:喷嘴和动叶中各膨胀50%。
汽轮机末几级均工作在湿蒸汽状态下,蒸汽内的水滴会对叶片产生冲蚀破坏,缩短机组寿命。现有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如外缘除湿,除湿效率较低,不能很好地保护末叶片免受大水滴冲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船用汽轮机除湿级装置,解决目前汽轮机内部除湿技术效率较低的问题,实现高效除湿并保护末叶片,延长机组寿命的目的。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如下方式实现的:一种船用汽轮机除湿级装置,主要由静叶、除湿动叶、集水腔室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布置上采用了0.3~0.5的相对节距t/b、40~80mm的动静叶间隙结构;动叶背弧上设置捕水槽及叶冠顶部的疏水孔,汽缸上设置有集水腔室,疏水孔连通集水腔室。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了0.3~0.5的相对节距t/b有效提高了水滴的沉积率,有利于除湿效率的提高;较大的动静叶间隙可使经静叶出汽边飞出的水滴沉积在动叶相对叶高较高的位置上,增大水滴所受的离心力;特殊的叶片结构大大提高了除湿级装置的除湿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中:静叶1、除湿动叶2、捕水槽2-1、疏水孔2-2、集水腔室3。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一种船用汽轮机除湿级装置,主要由静叶1、除湿动叶2、集水腔室3组成,其特征在于:在布置上采用了0.3~0.5的相对节距t/b、40~80mm的动静叶间隙结构;动叶背弧上设置捕水槽2-1及叶冠顶部的疏水孔2-2,汽缸上设置有集水腔室3,疏水孔2-2连通集水腔室3。较小的相对节距可以有效提高水滴的沉积率,有利于除湿效率的提高;较大的动静叶间隙可使经静叶出汽边飞出的水滴沉积在动叶相对叶高较高的位置上,增加水滴所受的离心力;通过动叶背弧上的捕水槽2-1及叶冠顶部的疏水孔2-2可将沉积在动叶表面的水分排至汽缸上的集水腔室3,进而将疏水排入冷凝器,该结构大大提高了除湿效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未经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三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91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发电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盾构机刀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