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9296.5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35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杨吉祥;陈猷鹏;晏鹏;董阳;郭劲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714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反应器 分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有机物含量高的污水生化处理一般要求先用厌氧工艺进行预处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精处理。
厌氧颗粒污泥工艺预处理污水具有占地面积小、单位体积效率高,目前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在厌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发展初期,UASB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然而当前EGSB、IC工艺占据了更高的市场份额。与UASB工艺相比,EGSB,IC工艺的三项分离器需要特殊的水力设计以截留大量的污泥来保证厌氧反应器的效率;三项分离器的设计技术难度大,不适于广泛推广,严重限制了EGSB等工艺的设计、运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以解决现有三项分离器技术难度大,设计制造成本高,不适于广泛推广,严重限制了EGSB等工艺的设计、运用的问题。
本发明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器主体、设置在分离器主体下端的缓冲管体和设置在缓冲管体下端的圆锥形集泥斗,所述圆锥形集泥斗的中心部设置有排泥口;
所述分离器主体包括由若干隔板相互连接的若干同心套筒,相邻套筒之间的空间被隔板分隔成若干从上至下的流道,最内层的套筒的上端连接有排水管。
进一步,所述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排泥口下方的挡流板。
进一步,所述隔板与套筒的径向平行,且隔板的宽度和相邻隔板之间的弧长为70~300mm;所述流道的长度为1.0~2.0m,缓冲管体的高度为0.5~1.0m,所述圆锥形集泥斗中心部高度为500~700mm,排泥口的直径为200~400mm,最外层的套筒的直径为1.0~4.0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其与厌氧反应器相互分离,三项分离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制造难度小,制造成本低,制造完成的三项分离装置直接放入反应器上部使用,适用于大规模推广使用,有利于推动EGSB等工艺的设计、运用。
2、本发明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其数量可根据反应器的体积、污水处理量进行计算确定,进而可有效节省反应器分离部分的体积,降低相关建设费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箭头表示物质流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包括分离器主体1、设置在分离器主体1下端的缓冲管体2和设置在缓冲管体2下端的圆锥形集泥斗3,所述圆锥形集泥斗3的中心部设置有排泥口4;
所述分离器主体1包括由若干隔板5相互连接的若干同心套筒6,相邻套筒6之间的空间被隔板5分隔成若干从上至下的流道7,最内层的套筒的上端连接有排水管8。
本实施例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其与厌氧反应器相互分离,三项分离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制造难度小,制造成本低,适用于大规模推广使用,有利于推动EGSB等工艺的设计、运用。工作时,将制造完成的三项分离装置直接放入反应器上部,流道7上端淹没于反应器中的污水中,污水从上至下流经流道7时流速会减缓,且由于污水、污泥和气泡三者的密度不同,在流经流道7的过程中,污水、污泥和气泡会相互分离,气泡向上从流道7的上端进入反应器,污泥密度最大,其下沉汇集在圆锥形集泥斗3上,并从排泥口4流入反应器,而经净化后的污水则经缓冲管体2和最内层筒体向上进入排水管8,再排出反应器;污水在缓冲管体2内流速会进一步降低,可促进污水和污泥进一步分离,避免污泥向上流入排水管8。
作为对本实施例的改进,本厌氧反应器的三项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排泥口4下方的挡流板9,挡流板9可避免反应液由排泥口4进入三项分离装置中。
本实施例中,所述隔板5与套筒6的径向平行,且隔板5的宽度和相邻隔板之间的弧长为70mm;所述流道7的长度为1.0m,缓冲管体2的高度为0.5m,所述圆锥形集泥斗中心部高度为500mm,排泥口的直径为200mm,最外层的套筒的直径为1.0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92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连铸机的干油润滑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专用于环形长铸造件浇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