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费托合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79692.8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31209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孙霞;侯朝鹏;夏国富;吴玉;晋超;阎振楠;李明丰;王奎;徐润;聂红;胡志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35/02 | 分类号: | B01J35/02;B01J23/745;B01J23/75;B01J23/889;B01J23/882;B01J23/883;B01J37/08;C10G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刘国平;顾映芬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合成 | ||
1.一种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剂包括内核和包覆在所述内核上的外层,所述内核包括第一催化剂载体和负载在所述第一催化剂载体上的净化剂,所述外层包括第二催化剂载体和负载在所述第二催化剂载体上的催化活性金属组分,所述第一催化剂载体和第二催化剂载体的材料相同,所述催化剂为费托合成催化剂,所述净化剂为脱硫剂,所述脱硫剂中的脱硫活性金属组分与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重量比为0.2-0.8:1;
其中,所述脱硫剂中的脱硫活性金属组分选自锌、铁、锰钼、钴钼、铁钼和钴镍钼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金属组分为铁和/或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内核的平均直径为1-6mm,所述外层的平均厚度为0.05-3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催化剂的总重量为基准,所述脱硫活性金属组分和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总含量为1-80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所述外层还含有催化剂助剂;所述催化活性金属组分为铁,所述催化剂助剂为第IA族金属的化合物和第IB族金属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的总重量为基准,第IA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4重量%,第IB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6重量%,第IA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和第IB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不同时为零;或者,所述催化活性金属组分为钴,所述催化剂助剂为第ⅥB族金属的化合物以及除铁和钴以外的第Ⅷ族金属的化合物中的至少一种,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的总重量为基准,第ⅥB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30重量%,除铁和钴以外的第Ⅷ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为0-5重量%,第ⅥB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与除铁和钴以外的第Ⅷ族金属的化合物的含量不同时为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中,第一催化剂载体和所述第二催化剂载体选自氧化铝、氧化硅、硅酸铝、氧化钛、氧化锆和活性炭中的至少一种。
6.一种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采用负载有净化剂的化合物的第一催化剂载体粉末和/或第一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制备内核,并将负载有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的第二催化剂载体粉末和/或第二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包覆在所述内核上,然后进行干燥和焙烧,得到包括内核和包覆在所述内核上的外层的催化剂,所述第一催化剂载体粉末和第一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与第二催化剂载体粉末和第二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分别相同,所述催化剂为费托合成催化剂,所述净化剂为脱硫剂,所述脱硫剂中的脱硫活性金属组分与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重量比为0.2-0.8:1;
其中,所述脱硫剂中的脱硫活性金属组分选自锌、铁、锰钼、钴钼、铁钼和钴镍钼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费托合成催化剂中的催化活性金属组分为铁和/或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将负载有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的第二催化剂载体粉末和/或第二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包覆在所述内核上的方法为:
将第二催化剂载体粉末和/或第二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浸渍在含有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的溶液中制成湿粉,再用滚球法包覆在所述内核上;或者,
将第二催化剂载体粉末和/或第二催化剂载体前驱体粉末浸渍在含有催化活性金属组分的化合物的溶液中并干燥,再将干燥后的粉末进行焙烧或不焙烧,然后向得到的粉末中加入水制成湿粉,再用滚球法包覆在所述内核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内核的平均直径为1-6mm,所述外层的平均厚度为0.05-3mm。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中,所述脱硫剂的脱硫活性金属组分选自锌、铁、锰钼、钴钼、铁钼和钴镍钼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催化活性金属组分为铁和/或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9692.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