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79972.9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006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8-27 |
发明(设计)人: | 田娜;闫寒冰;张勋;曹晓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70 | 分类号: | A61B17/70;A61B17/8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2 北京市海淀区德胜***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颈椎 后路 开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用于颈椎后路固定骨板。
背景技术
临床上各种诸如椎管狭窄,颈椎间盘突出,颈髓损伤等各种颈椎疾病往往需要后路的减压。常规的减压手术方法是行椎板切除减压,用咬骨钳将棘突和椎板咬除,暴露相应节段的椎管。用后路骨板固定材料进行内固定。然而这种手术方式使得患者的颈椎活动功能丢失,术后常常引起顽固性疼痛,活动受限,影响手术疗效。如果椎板减压后不行骨板固定,则又可能形成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
近年来,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作为椎板切除术的一种替代方式得到发展,不仅可以用于治疗颈椎脊髓病,而且可以预防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失稳和后凸畸形。手术方法是在“开门侧”( 门缝) 椎板与侧块联合处磨出纵形骨槽,在“开门侧”对侧(“铰链侧”) 相对应的部位作“V”形开槽,保留1.0mm 厚度的松质骨和内层皮质骨。铰链侧开槽准备好后,切断开门区上下两端的黄韧带及椎板相互重叠的部分,分离囊壁软组织和静脉。依次打开各个节段椎板。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比后路内固定融合的好处在于可以保留颈椎的活动,尤其适用于长节段的手术。
但“单开门”手术后“开门侧”椎板容易闭合,引起“再关门”,重新引起椎管狭窄的临床症状。如何防止椎板“再关门”引起椎管再狭窄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在目前的脊柱后路中,尚无专用的适用于维持颈椎椎板开门位置,防止再关门的固定材料及器件。临床上常用用钢丝或丝线等绑扎固定,固定后很不可靠,影响手术后效果,或出现手术并发症。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手术中用于连接侧块与椎板的固定骨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包括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中间部连接第一、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分别与侧块和椎板连接,所述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上分别设置有用于接受固定件的通孔,所述中间部沿着其长度方向设有长通孔,所述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与中间部之间可弯折。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部、第二端部和中间部三者不在一个平面上,所述第一端部所在第一平面与所述第二端部所在第二平面相互平行,所述中间部所在平面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分别相交。
进一步,所述通孔为球窝形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端部或第二端部上的通孔个数为1-2个。
进一步,所述任一端部上的通孔沿其所在端部的长度方向并行设置。
进一步,所述长通孔为球窝形孔。
进一步,所述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是由金属或可塑性生物相容高分子材料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本发明的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在中间部和两端部之间可以进行弯折,为颈椎后路固定提供一定的灵活性,可根据不同个体的椎体形态,对骨板进行弯折,使其与椎板更好的贴合,低切迹,可以减小对周围组织的刺激。
端部的通孔为球窝状孔,可以保证螺钉与骨板之间更好地接触,且可以实现螺钉和骨板之间的摆动接触,使螺钉的固定角度具有一定的变化,方便医生术中调节固定位置。
长通孔也为球窝孔设计,连接植骨块,后用螺钉固定,植骨块置于椎板和侧块的空隙中,扩大椎间孔横径,,方便与椎板侧块进行骨融合,防止椎管再狭窄的发生。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发明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颈椎后路单开门骨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两端部通孔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发明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例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发明能够在不同的实施例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纳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7997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