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铝型材废渣制备人造树脂型大理石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0357.X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61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钟明峰;苏达根;朱锦辉;殷文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6/18 | 分类号: | C04B26/18;C04B18/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蔡茂略;靳荣举 |
地址: | 5106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铝型材 废渣 制备 人造 树脂 大理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脂型人造大理石,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铝型材废渣作为部分代替填料制备人造树脂型大理石方法。该方法制备的树脂型人造大理石,所制得树脂型人造大理石表面硬度高,耐磨性高。
背景技术
树脂型人造大理石主要是以不饱和聚酯为粘结剂,加入各种填料、颜料、固化剂以及引发剂,经搅拌、成型、固化、切割、抛光而制成的石材制品。人造石以其色彩艳丽、光洁度高、颜色均匀一致、抗压耐磨、韧性好、设计性灵活等特点得到迅速发展。人造大理石生产使用大量的优质碳酸钙矿物填料,且碳酸钙的硬度和耐磨性都不是很好。一些学者在改进树脂型人造石硬度方面也做了些研究。张晓莹采用具有高强韧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改善树脂型人造石硬度差的问题。(张晓莹,朱瀛波,管俊芳等.改性二水脱硫石膏粉填充树脂基人造大理石的应用研究[J].非金属矿,2008,31(06):46‐48);张丹等以Mg(OH)2为填料,通过采用筛选出的合理的粉料级配及填料树脂比,可提高聚酯基人造大理石的硬度。(张丹,余海军,李三喜.聚酯型人造大理石的制备[J].辽宁化工,2007,36(02):86‐87)。因此,在改善人造石材表面硬度方面,可以从选择高强韧性的不饱和聚酯树脂或强度高的填料,可以提高树脂人造石的表面硬度,但两种方法均会大幅提高人造石制造成本。
另一方面,国内大部分铝型材生产企业为了获得细腻的表面处理效果,表面处理工艺采用含氟工艺。含氟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铝离子、氟离子、有机物等,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加入石灰生成氢氧化铝、氟化钙。废渣的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氟化钙和氢氧化钙。沉淀通过压滤,得到含水量为70%左右的湿污泥。其年生产量二十万吨的铝型材企业每年排放约5000吨。目前大多数工厂都还没有找到一种比较合适的方法处理这种废渣,大多数的做法是花钱采用填埋的方法处理。这不仅浪费资源,侵占有限的土地资源,且污染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铝型材废渣作为部分代替填料制备人造树脂型大理石方法。该方法所制得树脂型人造大理石表面硬度高,耐磨性高。
本发明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铝型材废渣制备人造树脂型大理石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铝型材废渣在580℃‐650℃范围煅烧半小时到1个小时,再进行研磨分散;以铝型材废渣重量计,在研磨分散过程中加入0.1‰‐0.5‰的正戊醇作为分散剂和0.5‰‐1‰苯乙烯作为改性剂;
(2)按重量百分比计,将40目碳酸钙粉料10‐25%、80目碳酸钙粉料45‐70%、100目碳酸钙粉料10‐15%、1250目超细碳酸钙粉1‐6%、废渣粉1‐12%、间苯新戊二醇型不饱和聚酯6‐10%搅拌混合均匀,经成型,固化,切割,抛光,制得树脂型人造大理石。
优选地,所述铝型材废渣是铝型材生产过程中对铝型材表面进行表面处理所得酸性废水经过中和所得含氟铝型材废渣,按质量百分比计,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铝90‐98%,氟化钙0.5‐2%,氢氧化钙1.5‐8%。
经过研磨分散后的改性废渣粉体的细度为0.5‐1.0微米,且易于在不饱和树脂中分散。
所述成型将混合均匀后的混合料浇注至的1000‐2000mm×1000‐2000mm×1000‐2000mm钢模内,制成一大块方形坯料。
所述固化将大块方形坯料在温度100℃‐150℃范围内固化。
所述切割将大块方形坯料切割成300‐2000mm×300‐2000mm×10‐30mm的板状材料。
所述抛光将切割出的板状材料的表面经机械抛光至镜像光泽度大于65。
铝型材废渣是铝型材厂采用石灰中和酸性废水得到微小颗粒的氢氧化铝,自然沉淀所需时间长。为了加快中和所形成的氢氧化铝的沉淀,在废水沉淀池中加入了一定量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絮凝剂使得微小颗粒的氢氧化铝发生团聚,不利于其在有机树脂材料中的分散,极大影响了其作为人造大理石的填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未经华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03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橡胶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纳米微孔绝热板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