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侧孔管体针灸针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0974.X | 申请日: | 2014-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35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王俊刚;王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俊刚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青岛联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7227 | 代理人: | 段秀瑛;王月玲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岛***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侧孔管体 针灸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针灸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孔管体针灸针。
背景技术
针灸针最早的雏形是针石。针砭治病在殷商甲骨卜辞中就像一个人手持尖锐器具,治疗病人腹病疾病。殷商至西周针刺治疗,或者用的是砭石,隋代医家全元起认为:“砭石者,是古外治之法,古来未能铸铁,故用石为针,故命之针石。”
传统的针灸针针体多为实体,一般由针体、针尖和针柄组成,针体的前端为针尖,后端设针柄,针体跟针尖都是光滑的,而针柄是有螺纹的,这是为了使用的时候可以提插捻转,现在临床上一般并不使用银针,多数使用不锈钢针,对于针灸来说,银针其实不如不锈钢针,这主要是因为银针太软,而且容易断,容易造成医疗事故;另外银针的成本也高。
目前使用的这种针灸针,针刺穴位与外界不能进行气体贯通,治疗效果一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之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侧孔管体针灸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侧孔管体针灸针 ,所述的针灸针包括针尖、针体和针柄,所述的针体为空心管体,所述的针体侧壁贯通设置若干开孔,所述的针尖为平头环形、开口坡形或实体锥形。
优选的,所述的开孔为圆形孔或条形孔或侧缝。
优选的,所述的圆形孔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无序布孔、沿针体侧壁母线单排布孔、沿针体侧壁多排平行布孔或沿针体侧壁螺旋布孔。
优选的,所述的条形孔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母线单排布孔、沿针体侧壁母线双排布孔、沿针体侧壁螺旋布孔。
优选的,所述的侧缝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母线连续贯通,仅在针体前后端保持针体横断面环形连续,保证针体的整体性。
优选的,所述的针体外径为0.2mm-2mm,所述的针体长度为5mm-60mm。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侧孔管体针灸针,实现身体内外气体无压交换或在中空针体部加入少量药品经侧壁开孔送入肌体,可较长时间在局部驻留,同时还可以通入气体药物经过中空针体及侧壁开孔送入肌体,对于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的肌肤表面的斑疹、疖、疔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见效快,治愈率高,对肿瘤有明显疗效,治愈可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发明侧孔管体针灸针结构示意图;
附图2 为本发明侧孔管体针灸针所述针体侧壁的圆孔排列方式示意图(局部图);
其中,a为单排布孔、b为双排布孔、c为三排布孔、d为四排布孔、e为螺旋布孔、f为无序布孔;
附图3 为本发明侧孔管体针灸针所述针体侧壁的侧缝和条形孔排列方式示意图(局部图);
其中,a为具有侧缝的针针、b为条形孔单排布孔、c为条形孔双排布孔、d为条形孔螺旋布孔;
附图4 为本发明孔侧孔管体针灸针所述针体侧壁的针头示意图;
其中,a为平头环形、b为开口坡形、c为实体锥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其它目的,现结合所附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所说明的较佳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非限定本发明。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如下:如图1、2、3、4所示,
实施例:
一种侧孔管体针灸针,所述的针灸针包括针尖1、针体2和针柄3,所述的针体为空心管体,所述的针体侧壁贯通设置若干开孔21,所述的针尖1为平头环形、开口坡形或实体锥形。
优选的,所述的开孔21为圆形孔或条形孔或侧缝。
优选的,所述的圆形孔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无序布孔、沿针体侧壁单排布孔、沿针体侧壁多排平行布孔或沿针体侧壁螺旋布孔。
优选的,所述的条形孔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母线单排布孔、沿针体侧壁母线双排布孔、沿针体侧壁螺旋布孔。
优选的,所述的侧缝的侧壁排列方式为沿针体侧壁母线连续贯通,仅在针体前后端保持针体横断面环形连续,保证针体的整体性。
优选的,所述的针体2外径为0.2mm-2mm,所述的针体长度为5mm-60mm。
所述的针柄3可以为缠绕型或多边帽型,以能转动针体且不堵针体尾端通道为准。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均属门诊病例,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40岁;均患有由于免疫力下降引起的肌肤表面的斑疹、疖、疔,部分患有肿瘤。
【治疗方法】
在患者背部肤色异常处进针,视病情确定留针时间和是否携药进针。每日一到两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俊刚,未经王俊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09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配送三轮车车载广告装置
- 下一篇:大型精密空调冷雾加湿控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