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贴木皮铝塑板及其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2819.1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07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王铮;张中斌;许晟君;陆继光;徐宁玲;蒋美霞;徐亮;朱一鸣;陈相旗;张云明;马博;查海荣;顾晓东;孙利;石赟;孙海;肖丽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F13/075 | 分类号: | E04F13/075;B32B15/085;B32B15/20;B32B21/04;B32B37/0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新苏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221 | 代理人: | 许鸣石 |
地址: | 21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贴木皮铝塑板 及其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木饰面的安装存部分位置安装困难,施工工艺繁琐,完工后容易起鼓等问题;使得木饰面的安装耗时长而且质量不易把控。
常规木饰面安装存在以下问题:
1、木饰面安装时需要均匀加热,部分位置不易加热,并且现场施工时无法做到均匀加热。
2、安装好坏完全受制与工人的技术,安装完毕后容易出现起鼓现象。
3、传统木饰面安装完毕为木工板基层,木工板容易吸湿受潮,使得木饰面面发霉发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贴木皮铝塑板,木皮粘贴质量好,不容易起鼓;具有抗腐蚀性且不吸水,木饰面不会因为受潮而出现发黑。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加工方法。
本发明的贴木皮铝塑板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它依次包括聚乙烯夹层、铝皮层、过渡粘贴层、缓冲层、粘帖层、实木木皮、清漆层、保护层,经层间复合构成整体。
本发明的加工方法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加工方法,它包括以下依次步骤,
a.将聚乙烯夹层与表面做过粗糙处理的铝皮层进行热压处理,使铝皮层与聚乙烯夹层粘合牢固;
b.当热压处理完毕之后,将过渡粘贴层、缓冲层与上述热压处理完毕的铝皮层与聚乙烯夹层继续进行二次热压处理粘帖牢固;
c.当二次热压处理完毕后,将粘帖层与实木木皮与二次热压处理完成后的板材进行冷压处理;
d.对冷压处理完的实木木皮上面涂抹清漆层;
e.在清漆层上冷压保护层。
本发明的优点是:本发明突破传统安装方式,极大减少施工时间,由于铝塑板为后场加工,也就使得木皮的粘贴的质量更好,很难再出现传统施工当中起鼓的问题。同时铝塑板本身较好的抗腐蚀性且不吸水,使得木饰面不会因为受潮而出现发黑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贴木皮铝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 聚乙烯夹层;2 铝皮层;3 过渡粘贴层;4 缓冲层;5 粘帖层;6 实木木皮;7 清漆层;8 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它依次包括聚乙烯夹层1、铝皮层2、过渡粘贴层3、缓冲层4、粘帖层5、实木木皮6、清漆层7、保护层8,经层间复合构成整体。
实施例二:
一种贴木皮铝塑板加工方法,它包括以下依次步骤:
a.将聚乙烯夹层1与表面做过粗糙处理的铝皮层2进行热压处理,使铝皮层2与聚乙烯夹层1粘合牢固;
b.当热压处理完毕之后,将过渡粘贴层3、缓冲层4与上述热压处理完毕的铝皮层2与聚乙烯夹层1继续进行二次热压处理粘帖牢固;
c.当二次热压处理完毕后,将粘帖层5与实木木皮6与二次热压处理完成后的板材进行冷压处理;
d.对冷压处理完的实木木皮6上面涂抹清漆层7,以达到使木皮光洁发亮的效果;
e.在清漆层7上冷压保护层8,起到在施工前保护清漆层7的目的。
由于铝皮层2表面比较光滑,为了使得起粘帖的效果,与聚乙烯夹层1热压前,对其表面进行粗糙化处理,处理方法有磨砂和用机床压制几何形凹槽。
由于实木木皮燃点较低,传统热压发容易导致木皮发黄发黑甚至燃烧,所以采用冷压法来使得实木木皮6与粘贴层5粘贴牢固。本发明依靠在实木木皮6与铝皮层2之间添加一层缓冲层4来使得木皮压制上去之后更自然。
应当指出,对于经充分说明的本发明来说,还可具有多种变换及改型的实施方案,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实施例。上述实施例仅仅作为本发明的说明,而不是限制。总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那些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变换或替代以及改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金螳螂建筑装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28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