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在审
申请号: | 201410283372.X | 申请日: | 2014-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133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2 |
发明(设计)人: | 何晓宇;杨印晟;刘志虎;赵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3K17/78 | 分类号: | H03K17/78 |
代理公司: |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 代理人: | 李济群 |
地址: | 300308 天津***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极性 直流 固态 继电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直流固态继电器,更具体地涉及一种没有输入、输出极性要求,使用灵活的直流固态继电器。
背景技术
常规的直流固态继电器,其输入及输出均有极性控制的要求,输入不能反极性使用,输出也不能反极性使用。
中国专利文献CN2228692Y公开了一种光伏性固态继电器,提出了直流固态继电器输出回路由两只功率场效应管并联而成,可以用作交直流开关,实现固态继电器输出的无极性,但是其输入仍然有极性控制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没有输入、输出极性控制要求的直流固态继电器,旨在提供一种使用灵活、结构简单、控制方便、负载多样的直流固态继电器。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元件包括第一二极管V1和第二二极管V2,原边电阻R1和副边电阻R2,第一光耦N1和第二光耦N2,第一功率场效应管V3和第二功率场效应管V4,所述第一光耦N1和第二光耦N2均为原边具有一个发光二极管,副边具有一个光电二极管,所述的第一功率场效应管和第二功率场效应管均为N沟道型增强型MOS场效应管;
所述元件的连接方式为
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一组相同同极性端为输入端,以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和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漏极为输出端。
第一二极管阳极与第一光耦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阴极与第一光耦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阳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阴极同时连接到第二光耦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阳极,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与第二光耦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阴极相连,并将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不作为输出端的一组相同极性端用原边电阻相连。
第一光耦副边的光电二极管阳极与第二光耦副边的光电二极管阳极、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栅极和副边电阻的一端相连,副边电阻的另一端与第二光耦副边的光电二极管阴极相连,第一光耦副边的光电二极管阴极与第二光耦副边的光电二极管阴极和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第一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与第二功率场效应管的源极相连。
所述的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其特征是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阳极作为输入端,所述原边电阻将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的阴极相连。
所述的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其特征是以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的阴极作为输入端,所述原边电阻将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的阳极相连。
工作时,无论两个输入端输入极性如何,均能使第一光耦和第二光耦中的一个工作,以驱动第一功率场效应管和第二功率场效应管同时导通,接通输出。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
与参考文献中公开的光伏直流固态继电器相比,本发明提供的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双光耦驱动技术,使用二极管旁路反极性输入的光耦,从而实现了无输入极性要求的控制方式,因而也解决了传统直流固态继电器输入极性不能反接的问题;使用双功率场效应管连接负载,从而实现了输出没有极性要求。本发明使用元器件少,电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同时可取得直流固态继电器应用灵活、控制方便的技术效果。本发明可用于取代现有的直流固态继电器,用于配电控制等。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提供的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电路图;
图2是实施例2提供的无极性直流固态继电器电路图。
附图标记说明:第一二极管V1,第二二极管V2,原边电阻R1,副边电阻R2,第一光耦N1,第二光耦N2,第一功率场效应管V3,第二功率场效应管V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
以第一二极管V1和第二二极管V2的阳极为输入端,第一功率场效应管V3的漏极和第二功率场效应管V4的漏极为输出端。
第一二极管V1阳极与第一光耦N1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阴极相连,第一二极管V1阴极与第一光耦N1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阳极相连,第二二极管V2的阴极同时连接到第二光耦N2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阳极,第二二极管V2的阳极与第二光耦N2原边的发光二极管阴极相连,将第一二极管V1与第二二极管2的阴极端用原边电阻R1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未经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337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