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色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89202.2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3829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0 |
发明(设计)人: | 长谷川雄介;松井崇;广子就一;铃村祯崇;大森淳彦;田中启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佳能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3G9/08 | 分类号: | G03G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魏启学律师事务所 11398 | 代理人: | 魏启学 |
地址: | 日本东京都大***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细颗粒 调色剂颗粒 无机细颗粒 二氧化硅 外部添加剂 调色剂 扩散 着色剂 射线光电子 粘结剂树脂 第2族元素 覆盖率 分光计 钛酸盐 粒径 嵌入 | ||
一种调色剂,其包括包含粘结剂树脂和着色剂的调色剂颗粒,还有作为外部添加剂的无机细颗粒,其中所述无机细颗粒为二氧化硅细颗粒和第2族元素钛酸盐细颗粒,所述无机细颗粒具有特定的粒径,所述二氧化硅细颗粒具有如用x‑射线光电子分光计测定的对调色剂颗粒的表面的覆盖率X1,其为不小于40.0表面积%且不大于75.0表面积%,当二氧化硅细颗粒的理论覆盖率为X2时,如由“扩散指数=X1/X2”定义的扩散指数满足下述条件:扩散指数≥–0.0042×X1+0.62,并且所述外部添加剂具有满足特定范围的对调色剂颗粒的嵌入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电子照相技术、静电记录技术和磁记录技术的调色剂。
背景技术
常规地,在电子照相体系中,通常由感光材料构成的静电潜像承载构件(下文中也称为“感光构件”)通过各种手段充电,然后曝光,由此在感光构件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接下来,静电潜像用在调色剂承载构件(下文中称为“显影套筒”)中的调色剂显影从而形成调色剂图像,并且将调色剂图像转印至转印材料如纸,之后将调色剂图像通过热、压力或热和压力的同时施加定影在转印材料上,得到复印件或打印件。此时,转印之后尚未转印至转印材料并残留在感光构件的调色剂(未转印的调色剂)通过各种方法清洁,并重复上述步骤。
一种已知的清洁体系是通过将弹性橡胶刮板压向感光构件而机械地除去未转印的调色剂的刮板清洁方法。
近年来,在使用电子照相技术的复印机和打印机中对于更高速度、更高图像品质和更小仪器尺寸的期望创造了当在供应高分辨率图像的同时增加设备的处理速度的需要。然而,在更高速度下对调色剂的负担增加,并且涉及显影性能如由调色剂劣化引起的图像浓度的下降的问题具有出现的趋势。
此外,在清洁步骤中,增加设备的处理速度使得对于清洁刮板难以适当地刮除调色剂,并且使调色剂被清洁刮板忽略。结果,称为“清洁不良”的现象趋于出现。
在小型化复印机和打印机中的关键技术是减小显影套筒的尺寸。电荷施加至调色剂通过由于在其中调色剂由调色剂调节构件(下文中称为“显影刮板”)主要调节的区域中调色剂和摩擦带电给予构件如显影套筒之间的摩擦而引起的摩擦带电来进行。
特别地在越小的显影套筒的情况下,显影辊隙的显影区变得越小,使得对于调色剂越难从显影套筒中跳出。结果,其中仅一部分调色剂变得过度带电的已知为“过度充电”的现象出现,有时引起各种图像缺陷。
例如,过度充电的调色剂残留在显影套筒上,导致图像浓度的降低并且使调色剂的带电不均匀,结果是有时引起图像缺陷如在非图像区域中的起雾。
另外,过度充电的调色剂趋于强烈地附着至感光构件,使得难以在清洁步骤除去,这容易导致清洁不良。此外,这种调色剂具有在清洁刮板的背面紧紧压实的趋势,结果是不完全回收未转印的调色剂,容易引起废调色剂溢出的问题。其中调色剂过度充电容易出现的这种问题可以变得非常严重,特别是在低温低湿环境中。
用于改进清洁性能的一个方法是增加清洁刮板压向感光构件的压力。然而,简单地增加刮板压力往往转而引起如清洁刮板的振动和卷曲等的问题。此外,从节能的观点,优选低扭矩,并且存在其中事实上优选较低的清洁刮板压力的情况。此外,从小型化的观点,因为使感光构件越小要增加感光构件的表面上的曲率,所以用清洁刮板的稳定刮除变得越难实现。
还提议了其中无机细粉末外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作为研磨剂或润滑剂以便改进调色剂清洁性能的调色剂。
日本专利No.3385860记载了通过将作为具有平均一次粒径30-150nm的一次颗粒的烧结聚集物(sintered aggregates)的钛酸锶细颗粒外部添加至调色剂颗粒而获得的调色剂。
然而,随着目标在于更高图像品质的日益增加的微细的调色剂颗粒,变得更难以获得稳定的图像浓度。此外,因为不能控制二氧化硅和其他无机细颗粒的附着状态,所以该途径不能导致在低温低湿环境内的清洁性能的改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佳能株式会社,未经佳能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8920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