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运用隔离原理治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物理防治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290952.1 | 申请日: | 2014-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67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吕晓波;钟才荣;杨小波;李东海;龙文兴;张玉霞;邓勤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570228 *** | 国省代码: | 海南;6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运用 隔离 原理 治理 红树林 团水虱 危害 物理 防治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红树林虫害防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运用隔离原理治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物理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团水虱是甲壳动物等足目中最常见种之一,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tacea),等足目(Isopoda),团水虱科(Sphaeromatidae),团水虱属(SphaeromaLatreille)。目前,世界上已报道的团水虱科共93属643种。团水虱的地理分布范围很广,淡水、半咸水、潮间带及1800m的深海均有分布。团水虱属于滤食性动物,通常营自由生活,时常穴居于红树林、珊瑚礁以及沿海海岸工程木桩中,破坏海洋生态。
有研究指出,红树林植物一旦受团水虱侵害,根系的生长会减缓55%,当团水虱密度增大到一定程度会切断整个植株的运输组织,从而导致整个植株的死亡。从团水虱危害树体的高度来看,一般只攻击潮水可以淹到的植物体,位于平均高潮线以下的红树林植株的根、基茎、树干、枝条是团水虱的侵害的主要部位。
2012年8月媒体发布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团水虱大爆发,大片红树林受害死亡,这是中国首个团水虱致死红树林事例。有研究指出通过2010年7月和2013年4月的Google earth卫星图像比较和实地调查,推算出2010年海南东寨港已有10个红树林斑块爆发团水虱危害,造成1.17hm2红树林的死亡。2010年以后虽然没有出现新的较大范围的死亡斑块,但红树林死亡面积扩大到5.39hm2。可见点状爆发周边扩散是团水虱危害红树林的一个基本特征。
然而现有团水虱的治理方法很少,有报道的主要是采用一定浓度的石灰水进行灭杀的化学防治方法,这种方法灭杀效果较好,但只适合小范围的集中爆发时采用的应急处理手段,不适合大范围的防治,且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就是采用中华乌塘鱧捕食的生物防治方法,这种方法比较生态环保,但见效较慢,只适合游离状态的团水虱,对于深入蛀穴内的个体效果不明显。基于此,提供一种无污染而且简单易行成本低廉的团水虱治理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运用隔离原理治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物理防治方法。是根据团水虱的生活习性,以隔离其与周围水体的物质交换的思想为主导,利用塑料薄膜包裹虫害树体隔离树体与水体的接触,从而减少团水虱的食物摄入和氧气的供给,使团水虱处于长期的饥饿和缺氧的状态,最后全体死亡,使虫害树体得以恢复的物理防治方法。本方法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等优点。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运用隔离原理治理红树林团水虱危害的物理防治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步骤一、选择合适的受到团水虱侵害的红树林植株;
步骤二、于落潮时进行植株根部隔离处理;
步骤三、使用薄膜将植株根部由下向上成多层缠绕包裹,直至植株受害部位上部;
步骤四、包裹好后将上部密封,使用原来清理的淤泥推回原位,将下部的薄膜严密覆盖密封起来,减少包裹区域的海水和空气的进入量;
步骤五、每月检查包裹的薄膜是否有破损,即时修复,并每月检查薄膜内团水虱量,最迟七个月可以拆除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一中,合适的植株是指受到团水虱侵害的,干枯枝条与总枝条比例低于30%的植株。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二中,植株根部隔离处理是指:根据植株根部形状,将周边的淤泥清理出宽度为20cm,深度为10cm的环形区域,使其根部受损部位充分暴露。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三中,使用轻薄柔软贴附性好的宽幅1m的农用的塑料地膜进行隔离处理,从清理出来的植株的下部缠绕包裹,直至植株受害部位上部20cm处为止;缠绕10层左右,包裹时尽量使薄膜层与层之间贴紧,以减少层与层之间的缝隙。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四中,使用绑绳或胶带将薄膜上部缠绕密封。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五中,包裹时间根据植株的受害情况而定,一般受害较轻的植株包裹1-2月,有所好转,四个月可以去除薄膜,较为严重的4-5个月有所好转,七个月可以去除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大学,未经海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29095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杏鲍菇培养料
- 下一篇:一种微耕机螺杆传动箱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