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春鹃的育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0200.9 | 申请日: | 2014-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44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冰;曹莎;周泓;夏宜平;柴明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C1/02 | 分类号: | A01C1/02;A01C1/08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4 | 代理人: | 胡红娟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植物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春鹃的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杜鹃花为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植物,是我国十大名花之一。我国杜鹃花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种间差异较大。全世界约有杜鹃花1000余种,我国占50%左右。杜鹃花为木本花卉,根据生长地区的不同,为常绿、半常绿和落叶植物。一般根据形态、花期、亲本及来源,可将杜鹃花分为毛鹃、东鹃、夏鹃和西鹃四大类(黄茂如和强鸿良1984),习惯上,将毛鹃和东鹃合称为春鹃。
春鹃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花大色艳,萌发力强,耐修剪。成片种植,其景色尤为壮观。园林中应用广泛,常做绿化用。配植于树丛、林下、溪边、草坪及建筑物旁都可形成极美的景色。同时可做盆栽和造型杜鹃。
杜鹃花的繁殖方式主要有扦插、嫁接繁殖。然而,种子得到的实生苗植株生长健壮,根系发达、生活力旺盛,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能够保持亲本优良性状,尤其是在杜鹃的杂交育种研究中,通常采用种子进行繁殖。
现有的种子繁殖研究中,为保证杜鹃的繁殖,普遍关注杜鹃种子的萌发率、植株的成活率等,如,公开号为CN101999291B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山杜鹃泥炭藓播种方法,利用泥炭藓与地钱在生长期相互制约的特性,可以在高山杜鹃种子播种及生长过程中,有效控制地钱生长,为高山杜鹃种子生长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防止杜鹃苗因苔类植物的覆盖死亡。公开号为CN 1166271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马缨杜鹃种子繁殖方法,通过改良培养基质为马缨杜鹃种子的繁殖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使马缨杜鹃种子的繁殖率高达70%以上。公开号为CN 103299819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高山杜鹃的精准化育苗方法,由种子的胚根萌发培养、种子精细定植、定植后的环境控制三个步骤组成,通过控制每个步骤中的培养条件,种苗培育时间短仅为60~65d,种苗生长整齐、健壮,成苗率高达85~90%。但是在种子的繁殖过程中,每个种子仅能萌发长成一个植株,繁殖系数低,如能采取措施通过一个种子得到多个植株,那么将大大提高杜鹃的繁殖效率,降低成本,对于优良种质的保存也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春鹃的育苗方法,能够诱导种子萌发形成丛生苗。
一种春鹃的育苗方法,包括:
取春鹃的种子,浸种后消毒,消毒完成后将种子接种于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所述的培养基为含有1.0~2.0mg/L ZT和0.03~0.06mg/LNAA的1/4MS培养基。
本申请将春鹃种子置于培养基中培养,通过在培养基中添加ZT(玉米素)和NAA(萘乙酸),两者在适宜的浓度下共同作用,能够使春鹃种子萌发形成丛生苗。
优选的,所述的培养基中,所述NAA的浓度为0.05mg/L,所述ZT的浓度为1.0mg/L或2.0mg/L。在该浓度下,所有能够萌发的春鹃种子均能够形成丛生苗。ZT的浓度最好为1.0mg/L,该浓度下,种子的萌发率较高。
所述春鹃的品种为‘紫蝴蝶’,为保证发芽率,种子最好取自成熟未开裂的绿色蒴果。
催芽培养前,需先浸种,浸种可促使春鹃种子提早发芽,浸种时,将种子置于18~23℃的水中20~30小时,水的温度较好的为20℃,浸种的时间较好的为24小时。
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有利于春鹃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一般,所述培养的温度为22~25℃,优选为24℃。所述培养的光照条件为:光照强度为2000~2500lx,光照时间为12~14h/d,优选的,光照强度为2500lx、光照时间为12h/d。
为保证植株营养的供应,在培养基上培养一段时间(60天左右),可更换一次培养基,培养基的配方不变。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特定浓度和特定种类的激素,能够促使春鹃种子萌发形成丛生苗,提高了繁殖系数,对优良种质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本发明的方法操作简便,将种子直接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即可,培养基配方简单。
本发明在培养基中添加特定浓度和特定种类的激素,种子可在10天左右萌发,种子萌发率可高达48%左右。
附图说明
图1为对照组幼苗生长情况,其中,A为不添加激素,B为0.05mg/LNAA。
图2为NAA与ZT协同作用下丛生苗诱导情况,其中,A为0.05mg/LNAA、1.0mg/L ZT,B为0.05mg/L NAA、2.0mg/L Z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02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动升降式挖坑机
- 下一篇:滚筒式残膜回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