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地铁用高效阻水防腐接地引出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2183.2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2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1-06 |
发明(设计)人: | 徐骏 | 申请(专利权)人: | 绍兴中瑞防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4/66 | 分类号: | H01R4/6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25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地铁 高效 防腐 接地 引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铁专用接地引出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铁用高效阻水防腐接地引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接地系统通常从地表浅层土壤﹑结构底板中引出接地线或利用防腐管道引出接地线等,上述接地引出措施中,首先,由于引出段导流金属介质直接与周围土壤或水环境接触,导致接地引出段金属腐蚀较快,不能达到长期安全有效接地目的。其次,接地引出线受到外界自然力的拉动(风力﹑地表土壤震动等)或人畜破坏,导致接地引出段与周围土壤间存在间隙,进而地下水则将沿此间隙流于地表,影响地表环境。再次,引出线直接与地表环境接触,无有效控制杂散电流能力。因此,设计一种高效阻水防腐且避免接地电流杂散﹑并能解决地下水随接地引出线溢出问题的接地引出装置,就成为接地科研工作者炙手可热的共同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强防腐性﹑高效阻止地下水溢出地表﹑可防止杂散电流的地铁用接地引出装置。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铜排1、铜排固定环2、外置套管3、止水环4和内置填充物5,铜排1的外围同轴套接有外置套管3,铜排1和外置套管3的之间设计有数个铜排固定环2,铜排1的外围、外置套管3的内部、铜排固定环2的之间均匀的设置有内置填充物5,外置套管3的外围同轴套接有止水环4。
本发明的装配工艺流程及材料选取是:
1)为提高接地引出段防腐性能,引出段导流介质采用TMY铜排作为接地装置内芯材质。
2)将内芯导流介质铜排植入无磁性不锈钢外置套管中,并由铜排固定环初次固定,其作用在于一方面保护地表或浅层土壤中铁质基体设备,另一方面为内芯导流介质铜排提供二次防腐保护。
3)内心导流介质铜排与无磁性不锈钢外置套管在被初次固定后,采用与金属具有高粘结性能的树脂作为二次固定材料,该材料由复合树脂经固化而成,其复合树脂具体成分为硼改性酚醛树脂及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该复合树脂原料选用的原因在于,其一,因内芯导流介质在瞬时大电流冲击下,必然导致极强的产热效应,进而对周围包裹的材质带来致命的破坏,由于在酚醛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了无机硼元素,硼酚醛树脂比酚醛树脂的耐热性,瞬时耐高温性能和耐烧蚀性及力学性能更为优良。其二,内芯导流介质与外层锌覆钢间填充物应为高阻水性介质,本复合树脂中采用的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是在酚醛树脂的分子结构中引入疏水性结构的二甲苯环,由此改性后的酚醛树脂的耐水性、耐热性都将大大增强。
上述复合树脂中硼改性酚醛树脂与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的质量比为1:1~2。
4)在无磁性不锈钢外置套管外设置耐腐止水环,其边缘突起部位应垂直地表向上,该辅助设备可有效阻碍地下水沿接地装置器壁上溢,同时,边缘突起部位朝向的优化设计,更利于提高该接地装置的力学稳定性。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且操作方便,利用多层结构对内芯导电介质铜排进行保护,使其具有强防腐性﹑高效阻止地下水溢出地表﹑可防止杂散电流的地铁用接地引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含铜排1、铜排固定环2、外置套管3、止水环4和内置填充物5,铜排1的外围同轴套接有外置套管3,铜排1和外置套管3的之间设计有数个铜排固定环2,铜排1的外围、外置套管3的内部、铜排固定环2的之间均匀的设置有内置填充物5,外置套管3的外围同轴套接有止水环4。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装配工艺流程及材料选取是:
1)为提高接地引出段防腐性能,引出段导流介质采用TMY铜排作为接地装置内芯材质,具体见说明书附图。
2)将内芯导流介质铜排植入无磁性不锈钢外置套管中,并由铜排固定环初次固定,其作用在于一方面保护地表或浅层土壤中铁质基体设备,另一方面为内芯导流介质铜排提供二次防腐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绍兴中瑞防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绍兴中瑞防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21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