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4753.1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228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洛琨;曾福来;邬江兴;于宏毅;张效义;张剑;朱义君;汪涛;付红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H05B3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450001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见 光通信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见光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
背景技术
可见光通信技术(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是指利用可见光波段的光作为信息载体,不使用光纤等有线信道的传输介质,而在空气中直接传输光信号的通信方式。与其他的无线通信技术(如射频通信技术、红外通信技术)相比,可见光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时间相对比较短,还有很多问题尚待解决。现有技术中主要是利用LED来实现通信,以提高通信的传输质量。但是,现有技术中在利用LED来实现通信的过程中,一般会存在信号失真的现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以解决在利用LED来实现通信的过程中,存在的信号失真现象。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包括:
LED照明器件;
为所述LED照明器件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中包括多个驱动单元,且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中至少两个的相位差在(0,2π)之间,不包括端点值;
多个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LED照明器件的传输支路,所述传输支路与所述驱动单元一一对应。
优选的,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的相位完全不同。
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为电流信号。
优选的,所述可见光通信系统包括:
光电检测器,用于将周围环境中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控制器,用于根据所述光电检测器输出的电信号,控制驱动电路中各个驱动单元中输出电流的脉冲密度。
优选的,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电流的脉冲密度相同。
优选的,各个驱动单元输出信号的峰值相同。。
优选的,所述驱动单元输出的电流为固定脉宽的电流脉冲。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LED照明器件;为所述LED照明器件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中包括多个驱动单元;多个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LED照明器件的传输支路,所述传输支路与所述驱动单元一一对应;其中,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中至少两个的相位差在(0,2π)之间,不包括端点值,即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不完全相同,从而使得在利用所述驱动电路为所述LED照明器件提供驱动信号时,降低各个传输支路中的电流同时达到峰值的概率,从而有效避免了所述LED照明器件的驱动电流过大或过小的现象,进而解决了在利用LED来实现通信的过程中,存在的信号失真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LED传输特性曲线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可见光通信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技术中在利用LED来实现通信的过程中,存在信号失真的现象。
发明人研究发现,这是由于LED的输入和输出关系呈现非线性特性。以实际的LED(OSRAM,SFH4230)为例,如图1所示,图1中示出了LED的电压和电流的关系曲线示意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LED的准线性范围非常有限,一旦输入信号的幅度过大,会造成饱和失真,而一旦幅度过小,又会造成截止失真,即LED两端的电流或电压不能过大或过小,只有其两端的电压在有限范围内时,才能正常工作,否则会引起非常严重的失真,甚至不能工作,导致在利用LED来实现通信的过程中,也存在信号失真的现象。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可见光通信系统,包括:
LED照明器件;
为所述LED照明器件提供驱动信号的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中包括多个驱动单元,且各个驱动单元输出的驱动信号中至少两个的相位差在(0,2π)之间,不包括端点值;
多个连接所述驱动电路与所述LED照明器件的传输支路,所述传输支路与所述驱动单元一一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47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