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甘草黄酮类提取物用于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中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5018.2 | 申请日: | 2014-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1366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24 |
发明(设计)人: | 倪慧;贾晓光;曹丽;斯建勇;刘冬羽;张娟;卿德刚;孙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36/484 | 分类号: | A61K36/484;A61P1/04;A61P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甘草 酮类 提取物 用于 制备 治疗 溃疡性 结肠炎 药物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本发明具体涉及甘草黄酮类提取物在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中的应用技术领域,更进一步讲,本发明具体涉及利用常见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在制备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药物中的应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多酚类物质。现已发现数百种不同类型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大量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突变、抗肿瘤、抗菌、抗病毒和调节免疫、防治血管硬化、降血糖等功能。随着工业的发展与消费观念的改变,天然活性成分的保健食品成为现代人追逐的目标,其中黄酮类化合物以纯天然、高活性、见效快、作用广泛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黄酮类化合物为一类低分子量的广泛分布于植物界的天然植物成分,为植物多酚类的代谢物,大多有颜色。黄酮类化合物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是色原酮或色原烷的衍生物,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以C6-C3-C6 的方式构成的三环天然有机物,其化学结构中C3 部分可以是脂链,或与C6 部分形成六元或五元环,黄酮类化合物泛指这种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一般黄酮类化合物可根据母核基本结构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有黄酮醇、黄酮、黄烷酮、黄烷醇、花色素、异黄酮、二氢黄酮醇以及查尔酮等8类。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类黄酮,如香豆素等。类黄酮可以是配基和糖苷型,也可以是甲脂衍生物。黄酮醇以及黄酮化合物是最为常见的类黄酮,而黄烷酮、黄烷醇类、二氢黄酮以及二氢查尔酮类化合物被认为是一类微量类黄酮,因为后者在自然界分布相对有限。
甘草(Glycyrrhizae radix,GR)又名甜草根、粉草、灵通、国老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甘草株高40~80cm,根茎粗壮,具有地下匐枝,主根圆柱形,长达1~2m,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横断面茎内部淡黄色或黄色,有甜味,茎直立,密被白色短毛及刺毛状腺体,羽状复叶,具小叶7~17片,卵形、圆形,长1 - 3cm,宽1- 2.5cm,总状花序腋生,花密集:花冠蝶形,淡蓝紫或紫红色,长14-25mm。荚果条状长圆形、镰刀形或弯曲成环状,褐色,外面密被刺状腺体及短毛,种子为2-8粒,扁圆形或肾形,黑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我国药典记载药用甘草为乌拉尔甘草、胀果甘草、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甘草归心、肺、脾、胃经,从古至今,广为药用。
人类应用甘草有近2400年的历史,我国医籍文献记载甘草最早见于《神农百草经》,列为上品,称有强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和解毒之功,能治五脏腹寒、热邪气及金疮肿,东汉医圣张仲景(公元2世纪)在其《伤寒论》中使用处方74%有甘草。梁朝名医陶弘景(公元5世纪)编著的《名医别录》中称其为“美草、蜜甘、国老”,并冠以“众药之王”的称号。明朝李时珍在其《本草纲目》中把甘草放于1074种中药的第一味,收录于12卷之首。清朝吴其俊在他的《植物名实图考》中,对甘草亦有较详细的考证。《本草正》中写道“甘草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刚药得之和其性,表药得之助其外,下药得之缓其速。随气药入气,随血药入血,无往不可,故称“国老”。种植甘草中的甘草酸及黄酮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甘草经我国传统医学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确认其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多痰、腹腔和四肢疼痛、痈肿疮毒等症,并用之缓解其它药的毒性。甘草还具有抗寒、耐热、耐旱、抗盐碱、喜光等优良特性,适生性强、生命力旺盛,为干早地区的植物资源之一。50年代以后,各国学者对甘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技术的不断应用,人们对甘草的认识和应用也愈来愈广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未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药民族药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501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