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05254.4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1667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16 |
发明(设计)人: | 藤本英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H01L29/778 | 分类号: | H01L29/778;H01L29/06;H01L29/205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杨谦;房永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装置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享受以日本专利申请2014-52733号(申请日:2014年3月14日)为基础申请的优先权。本申请通过参照该基础申请而包含基础申请的全部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半导体装置。
背景技术
在开关电源和变换器等的电路中,使用开关元件和二极管等的半导体元件。这些半导体元件要求高耐压/低导通电阻。此外,耐压和导通电阻的关系具有由元件材料决定的权衡关系。
通过至今为止的技术开发的进步,半导体元件在作为主要的元件材料的硅的靠近界限之内实现了低导通电阻。为了进一步降低导通电阻,需要进行元件材料的变更。通过使用GaN、AlGaN等的氮化物半导体、碳化硅(SiC)等的宽禁带半导体作为开关元件材料,能够改善由材料决定的权衡关系,能够飞跃性地实现低导通电阻化。
使用了GaN、AlGaN等的氮化物半导体的元件中,作为可得到低导通电阻的元件,能够举出例如使用了AlGaN/GaN异质构造的HEMT(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HEMT通过异质结界面沟道的高迁移率和由分极产生的高电子浓度,实现低导通电阻。
但是,HEMT通过分极使电子产生,所以在栅极电极下也存在高浓度的电子。因此,通常成为栅极阈值电压为负值的常开启型元件。在安全动作方面,栅极阈值电压为正值的常关断型元件被期望。例如为了实现常关断型元件,有在栅极电极下设置p型的半导体层的方法。通过该方法,有栅极泄露电流增大的担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降低栅极泄露电流的半导体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上述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且禁带比上述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大的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上述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源极电极、设置在上述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漏极电极、设置在上述源极电极与上述漏极电极之间的上述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且杂质浓度为1×1017atoms/cm3以下且禁带比上述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小的第三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上述第三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p型的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和设置在上述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栅极电极。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模式剖面图。
图2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模式剖面图。
图3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半导体装置的模式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有对相同或类似的部件附加相同的符号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的情况。
本说明书中,“氮化物半导体”是例如GaN类半导体。GaN类半导体是GaN(氮化镓)、AlN(氮化铝)、InN(氮化铟)以及具备它们的中间组分的半导体的总称。
本说明书中,“非掺杂”是指,没有有意地导入杂质。
(第一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具备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且禁带比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大的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源极电极、设置在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漏极电极、设置在源极电极与漏极电极之间的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上且杂质浓度为1×1017atoms/cm3以下且禁带比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小的第三氮化物半导体层、设置在第三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p型的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和设置在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上的栅极电极。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的模式剖面图。本实施方式的半导体装置是使用了GaN类半导体的HEMT。
如图1所示,半导体装置(HEMT)100具备基板10、缓冲层12、沟道层(第一氮化物半导体层)14、阻挡层(第二氮化物半导体层)16、源极电极18、漏极电极20、第一覆盖层(第三氮化物半导体层)22、第二覆盖层(第四氮化物半导体层)24以及栅极电极26。
基板10例如由硅(Si)形成。除了硅以外还能够采用例如蓝宝石(Al2O3)、碳化硅(SiC)。
基板10上设置缓冲层12。缓冲层12具备缓和基板10与沟道层14之间的晶格不匹配的功能。缓冲层12由例如氮化铝镓(AlWGa1-WN(0<W<1))的多层构造形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525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