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火花塞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5975.5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53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31 |
发明(设计)人: | 今井奖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T13/20 | 分类号: | H01T13/20;H01T13/32;H01T13/39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火花塞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火花塞。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内燃机中使用了火花塞。作为火花塞的结构,例如使用了具有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的结构。中心电极与接地电极形成用于产生火花的间隙。另外,为了抑制使由接地电极吸收热量引起的熄灭火焰的作用(也称作灭火作用),提出了一种将接地电极的顶端部形成为顶端变细的锥形状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15985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5-15985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3517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可是,在将接地电极的顶端部形成为锥形状的情况下,虽然提高了点火性,但是有时接地电极的耐久性降低。例如,在将接地电极的顶端部形成为锥形状的情况下,顶端部变细,即,接地电极的体积变小。因而,接地电极的温度易于升高。若接地电极的温度升高,则由于接地电极的表面的氧化等,接地电极有时易于消耗。
本发明的主要优点是实现点火性的提高与接地电极的耐久性的提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做成的,能够作为以下应用例来实现。
[应用例1]
一种火花塞,其包括:
中心电极,其沿轴线方向延伸;
绝缘体,其具有沿上述轴线方向延伸的轴孔,并在上述轴孔内插设有上述中心电极;
主体金属壳体,其配置于上述绝缘体的外周;以及
接地电极,其与上述主体金属壳体电导通,并在与上述中心电极的顶端面之间形成间隙;其中,
上述接地电极具有包括母材和芯部在内的棒状的主体部,该芯材是形成上述接地电极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部分,该芯部埋设于上述母材内且导热率比上述母材的导热率高,
上述接地电极的上述主体部的顶端部配置在与上述中心电极的顶端面相对的位置,
上述主体部的上述顶端部包括锥形端部,该锥形端部是顶端变细的端部,具有作为与上述中心电极相对的表面的相对面和作为以夹着上述相对面的方式配置的表面的一对锥形面,
在将上述中心电极的顶端面沿着上述轴线方向进行投影的情况下,上述锥形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与上述投影的上述中心电极的顶端面重叠的范围内,
上述锥形端部的表面上的上述相对面与上述锥形面之间的边界和上述中心电极之间的最短距离为上述间隙的距离的1.2倍距离以下,
在作为包括上述芯部的顶端并与上述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的正交截面上,
上述芯部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在上述正交截面上通过与上述锥形面对应的线段的后端、且配置在比与上述线段垂直的直线靠顶端侧的区域内,
与上述锥形面对应的上述线段和上述芯部的上述截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2mm~1.5mm。
根据该结构,在包括芯部的顶端并与轴线方向正交的截面上,芯部的截面的至少一部分通过与锥形面对应的线段的后端、且配置在比与上述线段垂直的直线靠顶端侧的区域内,与锥形面对应的线段和芯部的截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0.2mm~1.5mm,因此能够实现点火性的提高与接地电极的耐久性的提高。
[应用例2]
根据应用例1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芯部的包括至少上述顶端的部分由熔点为摄氏1350度以上的材料形成。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接地电极的破损。
[应用例3]
根据应用例2所述的火花塞,其中,
上述芯部包括导热率比上述母材的导热率高的第1芯部和设置在上述母材与上述第1芯部之间、且导热率比上述第1芯部的导热率高的第2芯部,
在上述正交截面上,上述接地电极的顶端侧的截面结构为上述第1芯部与上述母材的双层结构,上述接地电极的后端侧的截面结构为上述第1芯部、上述第2芯部以及上述母材的3层结构。
根据该结构,通过设置第1芯部和导热率比第1芯部的导热率高的第2芯部,从而接地电极的导热性提高,因此能够抑制接地电极的消耗。另外,由于在接地电极的顶端侧未配置有第2芯部,因此能够抑制由第2芯部的温度上升引起的接地电极的破损。
[应用例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特殊陶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59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