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及其模具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8677.1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57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9-24 |
发明(设计)人: | 原刚;詹怀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日马精密锻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45/00 | 分类号: | B21F45/00;B21J13/02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李文洋 |
地址: | 213133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减震器 内部 成型 工艺 及其 模具 | ||
1.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方法为:
第一步、整形,将剪切后的圆柱线材放入第一模具中,将圆柱线材的顶部压平以及将底部压出第一倒角(A);
第二步,底部拉伸出下扁轴,将上一步处理后的圆柱线材放入到第二模具中,将圆柱线材底部拉伸出下扁轴(73),同时,下扁轴和阶梯轴(74)连接处拉伸出第一倒圆角(B);
第三步,阶梯轴上端整形,将步骤二得到的工件放入到第三模具中,将阶梯轴上端挤压出第二倒角(C);
第四步,阶梯轴上端拉伸,将步骤三种得到的工件放入第四模具中,对阶梯轴上端进行拉伸,拉伸出上扁轴(75),同时,阶梯轴和上扁轴连接处拉伸出第二倒圆角(E);
第五步,法兰预行,挤压出法兰的雏形,将步骤四中的工件放入到第五模具中在第二倒圆角(E)的位置挤压出预行凸起(76), 同时,将下扁轴和阶梯轴连接处的第一倒圆角(B)挤压成直角(D);
第六步, 压出法兰,将步骤五中的工件放入到第六模具中,拉伸出法兰(77),同时,挤压出每个部件连接处的圆倒角(F);
第七步,压出连接孔,取出成型后的工件,在冲压机上分别在上扁轴和下扁轴上冲压出连个连接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五中还将阶梯轴挤压出上下不同直径的两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角(A)的角度为60°-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角(C)的角度为45°-6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五中,预行凸起与上扁轴的角度为100°-150°,预行凸起与解题轴的角度为150°-170°。
6.一种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三模具、第四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六个模具分别包括上模壳、上模垫块、上模冲针、下模壳、后牙、打模通仔以及打模通仔套,所述上模垫块置于所述上模壳中并与其滑动配合,上模垫块与所述上模冲针连接,所述下模壳内部带有模腔,所述打模通仔深入到所述模腔中,用于将工件推出;其中,第一模具、第二模具、第五模具以及第六模具的下模壳中自上而下依次设有打模前仁、打模中仁以及打模后仁,并通过所述后牙固定在所述下模壳上;所述第三模具和第四模具的下模壳中设有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打模中间套、弹簧、下模推管以及打模前仁,所述打模前仁与所述下模壳滑动配合,打模中间套的上方与所述打模前仁下方相接触,打模中间套外部套接所述弹簧,弹簧与所述打模前仁配合,打模中间套套接在所述中间套垫块以及所述下模推管外并将两者固定,通过后牙固定在下模座底部,所述打模通仔依次穿过所述打模后仁、中间套垫块、下模推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模具中通过机械手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内部轴成型模具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打模上仁和打模后仁的内芯设有硬质合金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日马精密锻压有限公司,未经常州日马精密锻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8677.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