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09306.5 | 申请日: | 2014-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49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1 |
发明(设计)人: | 王四棋;李德才;任旦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F6/00 | 分类号: | F16F6/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卫平智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2 | 代理人: | 董琪 |
地址: | 100044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壁 截面 圆弧 磁性 液体 阻尼 减振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适用于航天器中较长物体的减振。
背景技术
磁性液体减振是一种新型的减振方式,对惯性力的敏感度较高,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耗能大和寿命长等优点,已成功应用于航天领域。由于空间飞行器特殊的运行环境,其自身体积、重量和能源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应减振器应该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可靠性高的特点。航天器中存在一些较长物体(如太阳能帆板、卫星天线等)的局部减振问题,这些振动常表现出频率低、位移小和加速度小的特征,这就要求减振器必须对惯性力非常敏感,其它减振方式很难达到要求。
常见的一类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如公开号CN102032304A的申请专利,该减振器包括非导磁外壳、磁性液体、永磁铁、螺母、端盖、螺栓、螺钉、密封垫和O型密封圈。将永磁铁装入非导磁外壳腔内,用螺栓和螺母将带有O型密封圈的端盖固定在非导磁外壳一端上,通过螺纹孔向非导磁外壳腔内注满磁性液体,用螺钉和密封垫封口。在能量耗散过程中,永磁体与外壳间的相对运动主要由永磁铁的惯性力引起,该类减振器依靠永磁铁的惯性力使得永磁铁与非导磁外壳之间产生相对运动,使得非导磁外壳内的磁性液体流经永磁铁与非导磁外壳之间的环形间隙,通过磁性液体的粘性力进行耗能。柱状永磁铁两端为液体,使得其灵敏度受到磁性液体粘性力的制约,减振效果相对较差,在应用过程中能量耗散有限。提高磁性液体减振器对振动的灵敏度,探寻磁性液体减振器优良的吸能方式,增强磁性液体减振器的可靠性,以上各点将是磁性液体研究的新方向。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适用于航天器中较长物体的减振,解决了航天器中较长物体的减振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该装置非导磁壳体、螺栓、螺母、永磁铁、磁性液体、非磁性外壳、O型圈、气孔、轴截面为圆弧状的壳体内壁面、气孔、夹层气隙组成。在连接过程中,先将永磁铁导入非导磁壳体中,再向永磁铁表面添附一定量磁性液体,采用O型圈密封,并通过螺栓和螺母结构刚性连接均为圆筒状的非导磁壳体与非磁性外壳,其中非导磁壳体位于非磁性外壳内。
所述非导磁壳体为圆筒状,其内壁轴截面呈圆弧状,该圆弧对应的圆心角θ范围为1°~30°。
所述非导磁壳体圆周壁面两端分别开有圆形通孔,通孔数为4~8个。
所述非导磁壳体和非磁性外壳之间存在环形间隙,该环形间隙与非导磁壳体两端气孔形成一个连通体,使得包覆有磁性液体的永磁体两端气压相等,仅靠液体的粘性力耗能,而不存在气体压缩,增加其灵敏性。
所述永磁铁轴向长度大于非导磁壳体的最大内径,这样可以避免包覆有磁性液体的永磁铁在应用过程中产生翻转,而影响减振效果。
本发明和已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
一种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非导磁壳体的弧面内壁与圆柱状永磁体外壁间存在间隙层,该间隙径向尺寸呈中间大、两端小的分布状态,吸附于永磁铁圆周表面的磁性液体随着永磁铁的往复运动而在间隙层内发生弹性变形,该弹性变形引起磁性液体的流动,增加磁性液体与壁面的粘性摩擦,提高减振效率。磁性液体受非导磁壳体圆弧内壁面挤压而产生弹性变形,当永磁铁位于非导磁壳体端面时,壳体圆弧内壁面与永磁铁之间的间隙相对较小,使得永磁铁圆周表面包覆的磁性液体受到的弹性力相对较大,随着永磁铁往中间移动,壳体圆弧内壁面与永磁铁之间的空间逐渐变大,永磁铁圆周表面包覆的磁性液体受到的弹性力相对变小,当永磁铁位于非导磁外壳的中心位置时,对应的弹性力最小,这使得永磁铁的平衡位置始终处于非导磁外壳的中心处。该内壁轴截面为圆弧状的磁性液体阻尼减振器不仅减振效率高,而且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中1.非导磁壳体,2.螺栓,3.螺母,4.永磁铁,5.磁性液体,6.非磁性外壳,7.O型圈,8.气孔,9.轴截面为圆弧状的壳体内壁面,10.气孔,11.夹层气隙。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大学,未经北京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093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密仪器放置盒
- 下一篇:可回收注浆膨胀扩大头预应力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