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纳米铁酸钇粉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8116.X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50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19 |
发明(设计)人: | 江国健;段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C01G49/00 | 分类号: | C01G49/00;B82Y30/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汇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1 | 代理人: | 吴宝根 |
地址: | 200235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纳米 铁酸钇粉体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纳米材料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铁酸钇,具体来说是一种纳米铁酸钇粉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稀土正铁氧体铁酸钇(YFeO3)呈正交钙钛矿结构,是一种稳定的半导体材料,带隙(Eg)约为2.58 eV,研究揭示,YFeO3在蓝色激光二极管、电极材料、磁场传感器、磁光数据存储器件和光催化领域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要获得具有优越性能的晶体材料或陶瓷材料,粉体的合成是其中的关键步骤。当制备的材料达到纳米尺度后,因其具有相对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优良的表面物理化学性质,使材料表现出许多独特的性质,例如:相图上不相溶的金属或聚合物在纳米状态下可以互溶,从而制得新型材料;以纳米颗粒作催化剂,比表面积大,活性高,催化反应速度更快;纳米材料对环境变化敏感,使传感器元件更灵敏;纳米颗粒作磁性材料,可提高记录密度;纳米粉体比传统粉体容易在较低温度下烧结,且烧结的陶瓷有高的致密度、高的强度和硬度。
由于Y3Fe5O12在Y2O3-Fe2O3系统中的优先形成,所以合成单相YFeO3比较困难,且杂相的产生可能导致热力学上不稳定。目前,纳米铁酸钇粉体主要采用化学共沉淀法、溶胶-凝胶-自燃法和微波法合成。化学共沉淀法是以金属硝酸盐或氯化物为原料配制成混合溶液,然后加入沉淀剂得到共沉淀产物,然后将共沉淀产物进行洗涤,以去除氯离子或硝酸跟离子,将其作为前驱物,再进行煅烧处理得到产物,但是在洗涤过程中,由于所得共沉淀产物为凝胶,洗涤过程非常困难。溶胶-凝胶-自燃法是通过如下具体步骤实现的,先配制稀土金属硝酸盐或氯化物水溶液、硝酸铁或氯化铁水溶液、柠檬酸水溶液,随后将上述配置的水溶液混合,加热并搅拌,使它们形成溶胶-凝胶前驱体,之后再将得到的溶胶-凝胶前驱体置入250~350℃的加热炉中进行自燃合成,最后再将得到的自燃产物在800~900℃下煅烧2~4小时,来得到铁酸钇粉体。溶胶-凝胶-自燃法主要问题是需要经过两次热处理,因而工艺较复杂。微波法虽然过程比较简单,但是反应中需要加入高分子化合物聚乙烯醇作为抑制剂,既增加了成本,又对环境不利。
为此,寻找工艺简单、环境友好、合成产物纯度高、粒径小、粒度分布均匀的纳米铁酸钇粉体合成方法对于其应用非常关键。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纳米铁酸钇粉体的制备方法,所述的这种方法要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备纳米铁酸钇粉体工艺复杂、成本高、对环境不利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一种纳米铁酸钇粉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Y:Fe的摩尔比= 1: 1的配比称取Y2O3和Fe(NO3)3·9H2O;
(2)在所称取的Y2O3中加入HNO3,所述的HNO3的浓度为2~4mol/L,加入的HNO3 和Y2O3的摩尔比为6~8:1,60~80℃下搅拌30~120 min使其溶解,得Y(NO3)3溶液;
(3)在所得的Y(NO3)3溶液中加入Fe(NO3)3·9H2O,搅拌溶解,得红棕色的混合溶液;
(4)在所述的红棕色的混合溶液中加入KOH溶液调节pH值为10~12,然后静置10~60min分层,去除上清液,在矿化后的沉淀中再加入去离子水,所述的去离子水和沉淀的体积比为1.5~2:1,搅拌均匀,静置分层,去除上清液,重复操作2~5次,最后抽滤得红褐色沉淀;
(5)将所述的红褐色沉淀重新分散到去离子水中,所述的红褐色沉淀和去离子水的体积比为1:1.5~2,并调节pH值为7~10.5,装入高压反应釜,填充度为50%~80%,200~280℃下反应10~60h;
(6)反应结束后,真空抽滤分离固体产物,将所得固体产物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溶液分别反复冲洗1~3次,然后在60~80℃下干燥10~12h,即得土黄色的YFeO3粉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未经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81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