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控制土壤性状及氮磷流失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18215.8 | 申请日: | 2014-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215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2-24 |
发明(设计)人: | 胡宏祥;汪玉芳;马友华;李道林;徐启荣;胡焱;程燕;邸云飞;刘晶;唐春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胡宏祥 |
主分类号: | A01B79/02 | 分类号: | A01B7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50 | 代理人: | 汤东凤 |
地址: | 230036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秸秆 还田 化肥 控制 土壤 性状 流失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涉及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控制土壤性状及氮磷流失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农业生产的肥料利用模式从最初的以有机肥料为主,到有机肥料和化肥配合施用的过渡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到现在的化肥成了最主要的肥源。我国幅员辽阔,化肥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除钾肥外,氮肥磷肥都做到了基本自给。但如今我国单位面积化肥的平均施用量达434.3kg/hm2,居世界第一,超过发达国家公认的安全上限(225kg/hm2)的1.93倍。长期化肥施入,造成了土壤中氮、磷富余。不但对农户造成了经济上的损失,而且富余的营养元素流入环境,污染环境。化肥生产企业同样对环境带来了危害,据报道我国化肥行业排放的磷化物、氨氮等居全国各工业行业首位。以氮肥行业为例,全国大中型肥企业的氨氮负荷分别达到27kg/t1氨和49kg/t1氨,远高于国外的排放量,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2010年全国进行第一次污染源普查数据显示,农业源总氮占排放总量57.2%,总磷占排放总量的67.3%,种植业氮磷的流失量占农业源污染物的比重分别达59.1%和38.2%。化肥施入量逐年增加的同时,没有带来农作物产量的同步增长,反而因长期化肥的施入,带来了土壤日益瘠薄、板结,氮、磷、 钾等肥料元素被淋失损失或被土壤固定,作物能良好吸收的比例很低。
经光合作用后,作物秸秆中储存了大量的有机质及氮磷钾和其他中微量元素。据专家分析,水稻秸秆中有机质为78.6%、氮为0.63%、磷为0.11%、钾为0.85%,豆秸含氮1.3%、含磷0.3%、含钾0.5%,豆米秸秆含氮0.5%、含磷1.4%、含钾0.19%,麦秸含氮0.5%、含磷0.2%、含钾016%,将收获后的农作物秸秆还田,可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肥效,改变土壤的孔隙度、容重等物理性状,缓解因化肥施用造成的土壤板结,土壤肥力下将等情况。因此在化肥施用的同时,加大有机肥如农作物秸秆的施用,对我国化肥的使用现状能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提供秸秆还田及化肥配施控制土壤性状及氮磷流失方法,解决了当前土壤氮磷流失及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1:在水稻季节,进行油菜秸秆还田;在种植水稻前几天把油菜秸秆切成10厘米长的小段;
步骤2:耕作土壤;耕作时间选在5月底6月初;
步骤3:选择油菜秸秆的1/3量;
步骤4:表层还田;将选好的1/3量的油菜秸秆表层覆盖还田;
步骤5:施肥是每亩复合肥30公斤,追肥用尿素20公斤;
步骤6:在油菜季节,进行水稻秸秆还田;在种植油菜前几天把 水稻秸秆切成10厘米长的小段;
步骤7:耕作土壤;耕作土壤时间是11月上旬;
步骤8:选择水稻秸秆的1/3量;
步骤9:表层还田;将选好的1/3量的水稻秸秆表层覆盖还田;
步骤10:施肥是每亩复合肥30公斤,追肥用尿素30公斤,以天然降雨为主,适当配合适量水的灌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控制土壤性状,减少土壤氮磷流失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的腐解量示意图;
图2是油菜秸秆不同量还田后的腐解速率示意图;
图3是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的腐解量变化示意图;
图4是油菜秸秆不同深度还田的腐解速率示意图;
图5是水稻秸秆还田腐解率示意图;
图6是水稻秸秆还田的腐解速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秆还田及化肥配施控制土壤性状及氮磷流失方法:
在研究秸秆还田量和还田方式对秸秆腐解快慢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的方法,达到控制土壤性状,减少土壤氮磷流失的效果。
步骤1:在水稻季节,进行油菜秸秆还田;在种植水稻前几天把油菜秸秆切成10厘米长的小段;
步骤2:耕作土壤;耕作时间选在5月底6月初;
步骤3:选择油菜秸秆的1/3量;
步骤4:表层还田;将选好的1/3量的油菜秸秆表层覆盖还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胡宏祥,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胡宏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821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