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织针和针座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19199.4 | 申请日: | 2014-07-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8851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Z.本迪希;M.肖尔莱默;T.格伦德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卡尔迈尔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4B35/02 | 分类号: | D04B35/02;D04B27/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72001 | 代理人: | 陈浩然,傅永霄 |
地址: | 德国奥***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织针和针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一种织针,带有:支承区段(Lagerabschnitt)的,该支承区段具有纵向延伸、下限制壁、上限制壁以及两个侧限制壁,其中这些限制壁在纵向延伸上延伸;在纵向延伸的方向上位于支承区段的一个端部处的工作区域;以及在纵向延伸的方向上位于支承区段的另一端部处的针踵,该针踵凸出超过支承区段,并且至少部分地平行于纵向延伸而伸延。
此外,本发明涉及一种针座(Nadel),带有本体,固定在本体处的针容纳部(Nadelaufnahme),其具有构造在桥接片之间的凹槽,其中桥接片通过基部相互连接,并且在基部和本体之间布置有固定层。
背景技术
此类织针和此类针座从文件DE4414703C2中已知。
当在经编机内制造织物时,类似的成圈工具必须也进行类似的运动。相应地,类似的成圈工具布置在梳栉中。当梳栉运动时,成圈工具一起进行运动,从而可以确保所有固定在梳栉处的成圈工具实施同样的运动。
为了将成圈工具定位在针座中已知的是在该针座处设置针容纳部。针容纳部具有大量的凹槽,成圈工具可插入到凹槽中。成圈工具在此利用两个侧限制壁支撑在凹槽的壁部处。凹槽在织针的纵向延伸上伸延。
织针必须在毛圈形成过程中能够吸收一定的拉力。为避免拉力使织针在凹槽中移位,织针通常具有针踵,其延伸超过下限制壁。针踵可进入针座的本体处的切口中,如从上面提到的文件DE4414703C2中已知的那样。
然而这种设计方案具有这样的缺点,即在本体中需要相应的凹槽,这在梳栉的本体由碳纤维强化的合成材料(CFK)形成时特别地引起一定的问题。虽然相应凹槽的构造是可行的。然而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磨损相对较快。在制造针座的本体时通过释放相应的区域来构造凹槽不是一直可行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标在于,在少量消耗的情况下确保将织针可靠地固定在针座中。
该目标在开头提到类型的织针的情况下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针踵在侧边伸出超过侧限制壁。
此处由于总览的原因使用概念“上限制壁”、“下限制壁”以及“侧限制壁”。这些概念不限制于织针空间中的相应的取向。相反地织针在空间中的取向从针座在针织机中的布置中获得。
下限制壁是这样的限制壁,即利用该限制壁将织针的支承区段引入针容纳部的凹槽中并且该限制壁然后与凹槽底部相邻。在许多情况中下限制壁形成安靠面,支承区段利用该安靠面安放在针容纳部的凹槽的底部上。上限制壁是在本体的相反侧上的限制壁。两个侧限制壁位于上限制壁和下限制壁之间。当织针插入针容纳部时,两个侧限制壁与凹槽的壁部相邻。虽然针踵仍然实际上平行于纵向延伸,其中单词“平行”不应在狭窄的数学意义上理解,但是针踵在侧边伸出超过侧限制壁,这样从现在起针踵能够支撑在桥接片处,桥接片使得针容纳部的两个相邻凹槽相互分开。通过这种支撑,织针也克服拉力保持在针容纳部中。可通过在针容纳部的凹槽之间的桥接片俘获至少一部分拉力,从而针踵超过下限制壁的凸出量不再需要如迄今为止的情况中那样的程度。
优选地支承区段具有宽度并且该针踵以小于该宽度,优选地小于宽度的0.8倍的程度伸出超过侧壁。如此虽然得到相对小的凸出。然而通过该凸出的程度的合适尺寸(即在上限制壁和下限制壁之间的延伸)可确保,针踵的支撑在针容纳部处并且由此支撑在本体处的面足够可以吸收在针织过程中出现的拉力。通过限制凸出量的大小,即使在针容纳部中并排布置大量织针时,也不会有位置问题。
优选地,针踵在侧边弯折(abgekr?pft)。因此针踵如此变形(umformen),即针踵以比喻的说法具有S形或者Z形的伸延。如此通过简单的方法实现超过侧限制壁上的侧边凸出。
此处优选地,在针踵和支承区段之间设置有间隙。那么可使针踵变形,而不必使支承区段相应地一同变形。
优选地,间隙垂直于下限制壁伸延。由此以简单的方法得到针踵的指向工作区域的面,其垂直于纵向延伸伸延并且由此也垂直于在针织过程中出现的拉力。
优选地,针踵伸出超出下限制壁。该凸出量可构造成比迄今为止的情况明显更小。然而凸出超过下限制壁将会扩大针踵利用其可支撑在梳栉的本体处的面。
优选地,针踵具有加厚部。同样利用加厚部(也可相对于上面提到的弯折附加地设置该加厚部)可以实现设置针踵在桥接片上的相应的支撑,桥接片使在针容纳部中的相邻凹槽相互分离。
在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加厚部至少部分地通过材料覆层形成。例如可将粘接点、焊接点(Schwei?punkt)或者钎焊点(L?tpunkt)施加到针踵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卡尔迈尔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卡尔迈尔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19199.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