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产品用绝缘屏蔽罩的生产加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20685.8 | 申请日: | 2014-07-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5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29 |
发明(设计)人: | 刘声金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和润精密五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B41M1/12;B41M1/26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世民 |
地址: | 523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产品 绝缘 屏蔽 生产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用配件的加工工艺,具体的说是一种电子产品用绝缘屏蔽罩的生产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被广泛使用。在各类电子产品中,为防止电磁干扰(EMI)、或是对PCB板上的元件及LCM起屏蔽作用或是为对元件进行保护。一般会在电子产品上设置屏蔽罩。屏蔽罩的材料一般采用0.2mm厚的不锈钢和洋白铜为材料,其中洋白铜是一种容易上锡的金属屏蔽材料。而洋白铜同时也具备有导电性,为防止电子元件或PCB板与屏幕罩间发生电性连接,从而因电性连接而造成电子元件断路或造成电路板的短路,而从影响电子产品的正常、稳定 的工作。一般会将屏蔽罩内表面,即靠近电子元件的一面上作绝缘处理。
现有的屏蔽罩类产品的生产方法是,先把五金结构件冲压成型、然后在产品需要绝缘的部位,使用手工方式贴上一层预涂胶水的PET膜起到绝缘的作用。该生产就去存在较大的不足,具体的说,因胶水本身的特性,使得该工艺贴膜附着力会因为产品使用环境温度的增加而变弱,同时其依靠人工贴合,不但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底下,具为人为操作稳定性、一致性较差,故而其良品率较低,另一方面,因为人工操作的需要PET膜无法做的很薄,且屏蔽罩内的空间极为有限,PET膜贴合上后,不能保证屏蔽罩内空间尺寸的最大化要求。
综上所述,传统的屏蔽罩类产品的加工方法已存在较大的不足,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生产需要,亟待一种新的生产加工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传统生产加工方法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成本低、良品率高且能保证内部结构空间的最大化要求的电子产品用绝缘屏蔽罩的生产加工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金属材料料带经过冲压加工冲压出定位孔;
步骤二:根据屏蔽罩展开形状以1:1的比例晒能与定位孔位置配合的丝印网版;
步骤三:将经步骤一加工后的金属材料料带进行除尘处理,并经除尘处理后的金属材料料带对齐放置到转丝印设备中;
步骤四:将经步骤二加工出的丝印网版放置到转丝印设备中;
步骤五:把绝缘油漆加到丝印网版上,开始试印刷;
步骤六:根据试印图案对丝印网版与金属材料料带的相对位置进行微调,微调完成后进行正式印刷;
步骤七:将经步骤六正式印刷完成的金属材料料带,送入油漆固化装置中进行固化加工;
步骤八:将经步骤七固化加工后的金属材料料带送入冲压设备中,进行冲压成型。
本发明的方法简单,将绝缘加工前移到冲压前,使得冲压成型后无须再进行手工贴合绝缘,极大的减少了生产成本以及人工劳动强度,通过印刷的方式,使用设备替代人工,避免了因人工操作所存在的不稳定性,而造成的良口率低的问题。同时因为印刷绝缘油漆的厚度较薄,使得绝缘屏蔽罩内部结构空间可以最大化,同时油漆亦不会有贴合方式附着力受温度影响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理解,现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解释。
实施例1:
使用热固化绝缘油漆时,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金属材料料带经过冲压定位孔;
步骤二:按照产品尺寸、绝缘位置、绝缘形状、绝缘尺寸、料带定位孔要求1:1晒丝印网版;
步骤三:把冲好定位孔并经过除尘辊进行除尘后的料带一端放在卷对卷丝印机工作台面放平固定;
步骤四:把晒好图案的网版放在料带上面1:1调整网版定位孔与料带预冲定位孔,使其完全匹配相对。然后把网版固定在机台上。
步骤五:固定好后把绝缘油漆加到网版上,开始试印刷;
步骤六:查看试印刷的产品是否与产品所需求的图案、位置完全一致。调整不合格位置直至合格为止。
步骤七:印刷出来合格后,再进入红外线隧道炉进行烘烤10分钟,烘烤后已干的材料由烘烤线再进入风冷装置进行冷却及收卷成成品。
步骤八:丝印的成品再进入下工序进行精密分条成品进行冲压成型使用。
实施例2:
使用紫外光固化涂料操作步骤如下:
步骤一:金属材料料带经过冲压定位孔;
步骤二:按照产品尺寸、绝缘位置、绝缘形状、绝缘尺寸、料带定位孔要求1:1晒丝印网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和润精密五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和润精密五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068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