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开敞阻尼式室内浮置物品隔振/震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3941.9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89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付仰强;葛家琪;马伯涛;王明珠;张奇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15/04 | 分类号: | F16F1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常永平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阻尼 室内 物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隔震/隔振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文物、精密仪器等非固定物在受到震动/振动时的隔震/隔振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博物馆、生物医学建筑、精密仪器实验室等有浮置物品的重要建筑,针对建筑结构自身的防振安全有强制性规范标准要求,并施行严格的设计审查及工程质量检查制度,现有抗震设计方法及措施可以满足建筑自身安全和内部人员安全要求,而对于其内部的重要物品及设备,缺乏科学有效的防震(振)措施,且重要物品及设备一旦损坏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防震(振)安全问题突出。
以博物馆建筑为例,我国博物馆数量已超过3866个,并仍以每年300个左右的速度增长,主要分布于高烈度地震区,将大量可移动文物集中到博物馆中保存,有利于文物保护修复和日常防护管理,但增加了在地震作用及其他振动激励下文物大规模损毁的风险。2008年5.12汶川地震,造成不少于2766件文物损毁,其中珍贵文物292件,文物损毁触目惊心,引起世人高度关注;2013年的4.20芦山地震,某5.12汶川灾后新建的博物馆,馆舍结构及人员均安全,却仍旧造成诸多珍贵文物损毁,彻底打消了人们对文物防震安全的侥幸心理。防震(振)安全形势不容乐观。
鉴于现有技术及措施已难以满足重要建筑结构与内部物品(或设备)防震(振)双重安全需求,除了对建筑结构进行必要防振设计外,尚应对重要浮置物品采取防震(振)措施,采用隔振装置是最为有效的防震(振)措施之一。隔振技术应在机械、航空、建筑结构等领域已有成功应用,但是,针对建筑结构内部浮置物品的防震保护装置较少,现有装置多为国外“舶来品”,鉴于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动特性千差万别,每个建筑结构、结构内浮置物品安放处的动力特性各异,直接“拿来主义”并不能保证重要物品及设备的防震(振)安全;我国对于浮置物品防震(振)安全保护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震(振)保护装置产品。而且,建筑结构内浮置物品的防震安全不是单一的防震产品装置就能解决的,需要开展建筑结构及物品承台动力特性检测、地震动传播全过程安全设计、防震装置参数设计、系统安装调试等系统保障措施,基于系统解决方案设计的防震装置产品才能保证防震(振)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开敞阻尼式室内浮置物品隔振/震装置,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现有的隔震/隔振装置大部分是针对固定建筑物的,而室内高价值的浮置的物品如文物或精密仪器缺乏效果良好、经济实用的隔震/隔振装置,尤其缺乏具备一定阻尼、免维护的隔震/隔振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开敞阻尼式室内浮置物品隔振/震装置,包括隔振/震壳体、阻尼液、 浮置物品安放体和复位机构、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套装在所述隔振/震壳体,所述阻尼液充满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和所述隔振/震壳体之间的环空,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与所述隔振/震壳体可动连接,当发生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相对所述隔振/震壳体发生位移时,并通过复位机构复位。
进一步地,所述可动连接方式为万向转动滚珠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机构为一端固定在所述隔振/震壳体,另一端固定在浮置物品安放体的若干个弹簧或两根杆套装形成的活塞式复位机构。
进一步地,所述复位机构以所述隔振/震壳体的中心为中心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的侧面和底面间隔开有条状缝隙。
进一步地,所述条状缝隙的中心间距不小于50mm,其长度不小于200mm,宽度不小于20mm。
进一步地,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和所述隔振/震壳体之间的环空为柔性封口。
进一步地,所述柔性材料为橡胶、油毡或塑料。
进一步地,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的顶部的浮置物品安放平台为抗滑移材料。
进一步地,所述浮置物品安放平台上有柔性保护箱。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通过将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套装在所述隔振/震壳体内并浸入粘滞液中,降低地震或振动来临时的浮置物品安放体整体的震动/振动位移,减少上部浮置物品的震动/振动效果。
通过将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和所述隔振/震壳体底部可动连接,在地震或振动发生时,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可随所述隔振/震壳体滑动,减少所述隔振/震壳体和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之间的相对位移,达到良好的减震/振效果。
通过设置复位机构,在震动/振动较大时, 和阻尼液配合减少在降低地震或振动作用下, 所述浮置物品安放体和所述隔振/震壳体之间的相对位移,进一步增强隔振/震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394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