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重频超宽带干扰脉冲的脉宽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4457.8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76339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0-19 |
发明(设计)人: | 张花国;赵宇姣;魏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38 | 分类号: | G01S7/38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李玉兴 |
地址: | 611731 四川省成***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重频超 宽带 干扰 脉冲 设计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雷达干扰技术,具体的说是涉及高重频超宽带脉冲对脉冲压缩雷达的干扰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雷达技术在抗截获性与抗干扰性方面的发展,传统的雷达干扰方式受干扰机功率器件制造技术的限制,往往难以获得有效的干扰。为了实现更有效的干扰效果,在继续发展高功率技术的同时,需要采用更有效的干扰样式发展干扰技术。
高重频超宽带脉冲是一种特殊的无载波、高重频、超宽带信号。由于干扰脉冲的脉冲宽度(通常可达到ns量级)远小于雷达发射信号的脉冲宽度,占据极宽的频谱范围,可同时覆盖宽频带工作范围内的组网或单部雷达。因此,高重频超宽带脉冲干扰技术不需要对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调制特征等雷达信息进行侦收及频率瞄准,可实现在指定有效区域内对雷达目标的快速干扰,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与传统窄带干扰信号相比,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独特的信号时频特征使其在雷达接收机中的响应特性与传输规律更为复杂,模型的构建与理论分析难度较大。目前国内外针对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干扰机理尚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在脉冲参数与干扰效能的关系模型方面更是研究空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高重频超宽带干扰脉冲的脉宽设计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重频超宽带干扰脉冲的脉宽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获取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频域响应中最接近雷达接收机工作频率的离散谱线所对应的频率f0;具体方法为采用公式f0=k0·PRF;其中,PRF为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脉冲重复频率,fc为雷达接收机的工作频率;
b.根据干扰脉冲在脉冲压缩后的功率Pj与脉冲宽度τ的关系模型获取脉宽值;具体方法为:构建函数其中,τ为脉冲宽度;将步骤a中获得的频率f0带入函数f(τ),取不同脉冲宽度τ值计算f(τ),在f(τ)取得最大值时此时的脉冲宽度τ的取值为需要获取的脉宽值。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在雷达接收机工作频率已知的前提下,可以快速确定最佳的高重频超宽带干扰脉冲的脉冲宽度,使得雷达接收机脉冲压缩后的干扰功率达到最大,实现更为有效的压制干扰;且方法简单、运算量小,便于实际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典型的脉压体制接收机组成框图;
图2是脉冲宽度τ=1ns时,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频域响应图;
图3是是脉冲宽度τ=1ns时,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频域响应在f=575MHz附近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自变量τ的取值在0.4ns至5ns范围内变化时,f(τ)的导函数的示意图;
图5是不同脉冲宽度对应的脉压后干扰脉冲功率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
本例中选取如附图1所示的相位编码脉压接收机,工作频率为575MHz,带宽为5MHz,发射功率为40Kw,发射信号脉宽600us,脉压比300,雷达天线增益30dB;令干扰机等效辐射功率为120Kw并经过95dB衰减器,干扰脉冲的脉冲重复频率为250KHz,干扰机距雷达1.75Km;目标距离雷达300Km,其RCS为1m2。
最佳脉冲宽度的设计包括以下步骤:
(一)在本实施例中,雷达工作频率fc为575MHz,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脉冲重复频率为250KHz,由式通过计算得到,k0=2300。
(二)如附图2、附图3所示,高重频超宽带脉冲的频域响应在f=k·PRF,k∈Z处会出现离散谱线。由步骤(一)中k0的取值计算得到最接近雷达接收机工作频率的离散谱线所对应的频率为f0=k0·PRF=575MHz。
(三)在雷达参数与高重频超宽带干扰脉冲的平均功率、脉冲重复频率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构建反映干扰脉冲在脉冲压缩后的功率与脉冲宽度之间关系的函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子科技大学,未经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445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