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激活剂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4710.X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753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乐建君;张继元;柏璐璐;陈星宏;白文广;侯兆伟;李蔚;伍晓林;庞彦明;王凤兰;程杰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09K8/582;E21B43/22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鲁兵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源微生物 激活剂 激活 聚合物驱 油藏 应用前景广阔 磷酸氢二铵 玉米浆干粉 试验要求 酵母粉 硝酸钠 注水井 活菌 配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激活剂。激活剂的配方为:玉米浆干粉0.1~1.5%,硝酸钠0~0.5%,磷酸氢二铵0~0.3%和酵母粉0~0.1%,其余为水。所述激活剂通过至少一口注水井注入,被激活后的内源微生物活菌总数均大于1.0×107个/mL,满足现场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试验要求。本发明的激活剂将在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中发挥重要作用,应用前景广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三次采油技术领域中的一种聚合物驱后油藏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的激活剂。
背景技术
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由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所Ivanov院士创立,并于2004年正式命名为Ivanov采油法。内源微生物驱油是一项新兴的采油技术,它是通过向地层注入激活剂来激活油藏内部的有益微生物,从而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该技术在国内外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汪卫东,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及试验,石油钻采工艺,2012,34⑴:107-112)。
1994年美国能源部DOE/BC/14084-6项目,对北Blowhorn Creek油田开展激活内源微生物调堵试验,现场注入KNO3(氮源)、NaH2PO4(磷源)和糖蜜(碳源),试验过程中钻井取岩心样,在岩心孔隙中发现了大量细菌细胞,说明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被激活了。对产出的原油进行色谱分析,发现小分子烃类比例增加,说明有“新”油采出,这是扩大水驱波及体积的证据。俄罗斯MEOR研究主要是俄罗斯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承担,主要研究激活内源微生物驱油技术,现场应用规模较大,1983-2002年共涉及134口水井和325口油井,增油近60×104t,是所有报道中增油最多的国家。2002年中石油与俄罗斯合作,在大港油田开展了多个区块的内源微生物驱油现场试验(冯庆贤等,大港油田本源微生物驱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2009,31(S1):124-129)。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子微生物分析方法和手段增多,加快了对不同油藏中的内源微生物的解析和认识,已开发的油藏几乎都存在丰富的内源微生物,这是内源微生物驱油的先决条件。通过注入不同种类的激活剂来调控并选择性激活油藏内部的有益微生物,利用其在油藏中的运移、繁殖、代谢及代谢产物与原油/岩石/水的相互作用来改善水驱效率。另外,当激活剂随注入水进入高渗透带时,能激活高渗透带的内源微生物,使内源菌浓度增加几个数量级,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堵水调剖的作用。
内源微生物可用于驱油,也可用于调剖。其效果无论是降低界面张力还是调堵强度,均不能与化学法相比,但内源微生物在油藏中“原位”产生代谢产物,并集中在油水界面上起作用,这是其它方法所不具备的。因此,根据不同区块油藏提高采收率的要求,分析内源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组成,进行选择性激活,形成有特色的激活剂配方,是这项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目前,现场常用的激活剂是注入水溶性的氮、磷盐体系,即油藏中所缺乏的氮源和磷源等矿物质,同时注入适量的空气,让内源微生物利用地下残余油作为碳源,这种方式成本最低,胜利、大港和新疆等油田的应用均取得了成功。
文献《单家寺油田单12块内源微生物驱油试验研究》(王鲁玉等,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6,13(3):82-84)介绍了单家寺油田单12块采用ST-12系列激活剂,对单12块的单12-16井组进行内源微生物激活剂的注入。施工压力由最初的3-4MPa上升到10MPa,注水压力由2MPa上升到10MPa,17轮共注入液体激活剂171.2t,注入固体激活剂4.8t,注入空气12.73×104m3。共注入激活剂17轮,累积增油2700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47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