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5465.4 | 申请日: | 2014-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1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4-12 |
发明(设计)人: | 西村优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57/023 | 分类号: | F16H57/023;B60K6/543;F16F1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沿轴向并列配置有至少3个传递单元,所述传递单元将与驱动源连接的所述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所述传递单元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其与所述输入轴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输出侧支点,其设置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上;以及连杆,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和所述输出侧支点连接而进行往复运动。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这样的无级变速器:其具备沿轴向并列配置的6个传递单元,将与发动机连接的输入轴的旋转转换为6个连杆的相位互异的往复运动,并利用6个单向离合器将所述6个连杆的往复运动转换为输出轴的旋转运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36536号公报
另外,对于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无级变速器,由于输入轴的轴向两端的轴颈部被2个轴承旋转自如地支承于壳体,因此,当载荷从6个传递单元中的距轴承较远的轴向中央的2个传递单元输入到输入轴时,载荷的输入点与轴颈部之间的距离变大,由此,施加于输入轴的弯矩、挠曲角和挠曲量增加,从而可能导致轴承的摩擦力增加或耐久性下降。
为了防止该情况,只要不仅以轴承支承输入轴的两端部还支承中间部即可,但如果这样做,则存在这样的问题:不仅会与追加的轴承的量相对应地增加部件数量,还会导致输入轴的轴向尺寸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前述的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不增加轴承的数量的情况下降低施加于输入轴或输出轴的轴颈部上的载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沿轴向并列配置有至少3个传递单元,所述传递单元将与驱动源连接的所述输入轴的旋转传递至所述输出轴,所述传递单元分别具备:输入侧支点,其与所述输入轴一起进行偏心旋转;单向离合器,其与所述输出轴连接;输出侧支点,其设置于所述单向离合器的外部件上;以及连杆,其两端与所述输入侧支点和所述输出侧支点连接而进行往复运动,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具备被2个轴承支承成能够自由旋转的2个轴颈部,一个所述轴颈部配置在比最接近轴向一端侧的所述传递单元靠轴向另一端侧的位置,另一个所述轴颈部配置在比最接近轴向另一端侧的所述传递单元靠轴向一端侧的位置。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的结构的基础上,所述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具备6个所述传递单元,所述一个轴颈部被配置在从轴向一端侧开始的第2个所述传递单元和第3个所述传递单元之间,所述另一个轴颈部被配置在从轴向一端侧开始的第4个所述传递单元和第5个所述传递单元之间。
另外,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用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2的结构的基础上,从轴向一端侧开始的第1个所述传递单元和第2个所述传递单元之间的间隔、从轴向一端侧开始的第3个所述传递单元和第4个所述传递单元之间的间隔、以及从轴向一端侧开始的第5个所述传递单元和第6个所述传递单元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相等,6个所述传递单元的所述输入侧支点的偏心方向的相位从轴向一端侧的所述传递单元向着轴向另一端侧的所述传递单元朝周向一侧分别错开180°、60°、180°、60°、180°。
并且,实施方式的偏心盘18对应于本发明的输入侧支点,实施方式的销19c对应于本发明的输出侧支点,实施方式的发动机E对应于本发明的驱动源。
根据技术方案1的结构,当与驱动源连接的输入轴旋转时,各传递单元的输入侧支点进行偏心旋转,当一端与输入侧支点连接的连杆进行往复运动时,输出轴通过与连杆的另一端连接的单向离合器而旋转。
输入轴和输出轴中的至少一个轴具备被2个轴承支承成能够自由旋转的2个轴颈部,一个轴颈部配置在比最接近轴向一端侧的传递单元靠轴向另一端侧的位置,另一个轴颈部配置在比最接近轴向另一端侧的传递单元靠轴向一端侧的位置,因此,无论载荷从哪个传递单元输入到输入轴或输出轴,与以2个轴承支承该轴的轴向两端的2个轴颈部的情况相比,都能够缩短载荷的输入点与2个轴颈部之间的最大距离,由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该轴上的最大弯矩、最大挠曲角和最大挠曲量,将轴承的个数抑制为最小,从而抑制输入轴或输出轴的轴向尺寸的增加,同时能够实现轴承的摩擦力的降低和耐久性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54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