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通井底部钻具组合确定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7616.X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1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狄勤丰;王文昌;李宁;王春生;王明杰;陈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B7/28 | 分类号: | E21B7/28 |
代理公司: | 上海上大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05 | 代理人: | 陆聪明 |
地址: | 200444***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井底 部钻具 组合 确定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钻井井下管柱结构确定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通井底部钻具组合(通井BHA)确定方法。
背景技术
实际钻井作业中,套管下入遇阻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作业工况,原因在于套管的连接丝扣为细扣,无法承受高扭矩和多次上卸扣作业,易损坏失效甚至导致管柱落井复杂情况。特别是在一些复杂地质情况下,长时间通井可能引发其它井下复杂情况,延误钻井作业进度或危及钻井作业安全。因此,确保套管顺利下入十分重要。在工程实际中,常采用通井BHA来修正井眼,光滑井壁,为套管顺利下入做好准备工作。
目前,在深井、超深井、大位移井及气体钻井等技术方面涉及钻柱力学分析及通井BHA设计的研究工作已有很多,但是,关于通井BHA设计分析的文献很少。目前利用经验系数匹配的方法设计通井钻具组合,没有考虑井眼轨迹特征和井径特征,造成通井效果不理想。而现场通井BHA的设计依据更为缺乏。这也是套管下入遇阻复杂现象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据统计,某油田为了提高巨厚砾石层钻进速度,在某井上利用气体钻井取得了很好的提速效果,但由于下套管作业遇阻和没有合理的通井钻具组合,用于通井作业的额外耗时在20天以上,大幅度削弱了气体钻井的效益。
因此,合理的确定通井BHA对于下套管作业,特别是对于深井、超深井以及气体钻井的下套管作业尤为重要。由于套管本体外径大,管壁薄,刚度大,因此只有合理地选择通井BHA的钻铤尺寸和稳定器的数量,合理地设计通井BHA的结构,才能近似匹配套管的抗弯刚度,达到有效通井的目的。本文基于弯曲应变能的原理研究带稳定器BHA的等效刚度,设计与套管弯曲刚度相近的通井BHA,为套管的顺利下入创造条件。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井底部钻具组合确定方法,适用于现场确定通井BHA,保证套管的顺利下入。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通井底部钻具组合确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 针对目标井眼,利用专用测量工具分别测定井径和井眼曲率特征,测定预入井套管的几何、物理参数,测定通井BHA所利用部件的几何、物理参数;
b. 根据变形能原理,考虑稳定器的影响,建立弯曲井眼中管柱的弯曲应变能模型;
c. 计算不同曲率井眼中通井BHA与待下入套管的弯曲应变能;
d. 提出基于等效刚度系数的评价方法,能够充分反映井眼、通井BHA与套管的几何特征及管柱的抗弯刚度的影响,所得通井BHA能够有效逼近待下入套管的弯曲应变能。
所述步骤a中专用测量工具包括井斜测量设备(如电子单多点测斜仪,MWD/LWD测量工具等)、井径测井工具、专用钻具量规、专用材料强度测试设备等。
所述步骤b中建立弯曲井眼中管柱的弯曲应变能模型,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b1. 考虑通井BHA中具有较大几何尺寸的稳定器影响;
b2. 考虑井眼特征对管柱端部的边界约束条件:管柱在钻头处假设为固定端,另一端为自由端,但自由端需根据井眼特征限定其位移;
b3. 建立与井眼曲率和井眼边界约束相关的管柱弯曲应变能模型。
(1)
(2)
式(1)为弯曲井眼中管柱的弯曲应变能模型。式(2)为水平井眼中管柱的弯曲应变能公式。式中:为通井BHA的弯曲应变能,Nm。,为井眼直径,m;为管柱外径,m。为井眼曲率半径,m;为抗弯刚度,N.m2。下标i用以区别稳定器与钻铤的抗弯刚度。为分段长度,m;为端部位移,m;为稳定器个数。
所述步骤c中计算不同曲率井眼中通井BHA与待下入套管的弯曲应变能,具体包括下列步骤:
c1. 假设井眼曲率及扩径系数不同,计算井眼中通井BHA的弯曲应变能;
c2. 计算不同组合结构的通井BHA在井眼中的弯曲应变能;
c3. 计算不同井眼条件下,相应套管的弯曲应变能。
所述步骤d中提出的基于等效刚度系数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下列步骤:等效刚度系数定义为通井BHA弯曲应变能与套管弯曲应变能的比值,当等效刚度系数大于1时,说明通井BHA能够达到通井的作用。
(3)
式中:为通井BHA的弯曲应变能,Nm,为套管的弯曲应变能,Nm,为套管的抗弯刚度,Nm2; ,为套管外径,m。为计算管柱的长度,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大学,未经上海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76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