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27725.1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51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发明(设计)人: | 刘鑫;王爱萍;徐镜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33/80 | 分类号: | F16C33/8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潘炜;田军锋 |
地址: | 德国黑措***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承,包括外圈、内圈、位于内圈与外圈之间的若干滚动体及位于轴承轴向两端的密封结构,密封结构包括固定至内圈上的第一环状件、固定至外圈上的第二环状件及设置在第二环状件上的密封件,第一环状件与第二环状件之间形成狭槽,密封件在第二轴向延伸部上形成突伸入狭槽中的若干第一突起,若干第一突起在轴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在第二轴向延伸部与第一轴向延伸部之间形成迷宫密封;密封件在第二径向延伸部上形成突伸入狭槽中的若干第二突起,若干第二突起在径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在第二径向延伸部与第一径向延伸部之间形成迷宫密封,这样,在狭槽中进一步设置迷宫密封结构,可以实现更好的密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密封结构的轴承。
背景技术
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一种轴承包括外圈1、内圈2、容纳在内、外圈之间的若干滚动体3及在轴承1轴向两侧起密封作用的密封机构4。该密封机构4包括固定在内圈2外表面的容纳件41、固定在外圈2内表面的支撑件42及连接至支撑件42的密封件43。所述容纳件41包括沿轴向固持于内圈2外表面的第一轴向延伸部411、位于第一轴向延伸部411的径向外侧并与第一轴向延伸部411间隔设置的第二轴向延伸部412及连接第一轴向延伸部411和第二轴向延伸部412的径向延伸部413。第一轴向延伸部411、第二轴向延伸部412和径向延伸部413围设有开口朝向轴承内部的容纳腔44。所述密封件43部分延伸至容纳腔44,具体包括朝向第一轴向延伸部411延伸的第一密封唇431及朝向第二轴向延伸部412延伸的第二密封唇432,其中,第一密封唇431与第一轴向延伸部411相接触,从而形成接触密封,第二密封唇432与第二轴向延伸部412存在径向间隙,从而形成间隙密封。另外,密封件43还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三密封唇433,该第三密封唇433位于容纳腔44的外部,具体地,位于第二轴向延伸部412的径向外侧并与第二轴向延伸部412形成间隙密封。
使用过程中,外部的污水、油污或杂质颗粒容易通过第三密封唇433与第二轴向延伸部412的间隙进入容纳腔44,并且在轴承运行过程中,不容易被甩出;同时,轴承内部的润滑油也容易进入容纳腔44,这样容易导致密封件43的早期失效。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带有新的密封结构的轴承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密封效果良好的轴承。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轴承,包括外圈、内圈、位于内圈与外圈之间的若干滚动体及位于轴承轴向两端的密封结构,所述密封结构包括固定至内圈上的第一环状件、固定至外圈上的第二环状件及设置在第二环状件上的密封件,所述第一环状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一轴向延伸部及自第一轴向延伸部远离轴承内部空间一侧沿径向延伸的第一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二环状件包括沿轴向延伸的第二轴向延伸部及自第二轴向延伸部远离轴承内部空间一侧沿径向延伸的第二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二轴向延伸部位于第一轴向延伸部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位于第一径向延伸部的轴向内侧,第一环状件与第二环状件之间形成狭槽,所述密封件在所述第二轴向延伸部上形成突伸入狭槽中的若干第一突起,若干第一突起在轴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在第二轴向延伸部与第一轴向延伸部之间形成迷宫密封;所述密封件在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上形成突伸入狭槽中的若干第二突起,若干第二突起在径向上间隔分布从而在第二径向延伸部与第一径向延伸部之间形成迷宫密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件与第一轴向延伸部末端形成连通轴承内部空间与狭槽的第一渐缩口;所述密封件与第一径向延伸部末端形成连通狭槽与外部空间的第二渐缩口。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件在所述第二轴向延伸部的末端设有朝轴承内部空间延伸的第一密封唇,所述第一轴向延伸部的末端设有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密封唇与所述第一弯折部之间形成所述第一渐缩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未经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77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