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厌氧反应器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28811.4 | 申请日: | 2014-07-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298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王森;张安龙;梁艳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反应器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或污泥处理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厌氧反应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工业废水尤其是传统工业废水,普遍存在外排水量大、污染程度严重、处理不彻底等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只重视经济的发展,致使水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水体污染迅速蔓延,环境污染的程度日趋加重,但是,随着国家和人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的越来越清楚,环境污染状况改善已经非常明显,而这些处理压力仍然在每个国家或者企业身上肩负。2011年,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41.5亿t,比2010年增加4.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0.6亿t,比2010年增加1.3%;生活污水排放量402.9亿t,比2010年增加6.1%。废水污染负荷很重,化学耗氧量排放量1238.1万t,比2010年减少3.0%,其中工业废水中COD排放量比2010年减少1,0%,为434.8万t;生活污水中化学耗氧量排放量比上年减少3.9%,为798.5万t。如何解决这些环境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
工业废水的处理方法多种多样,按照作用原理可分为:1)物理法,如过滤、沉淀、气浮等;2)化学法,如氧化、还原、中和法等;3)物理化学法,如絮凝沉淀法(混凝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4)生物法,又分好氧生物处理法(如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厌氧生物处理法等。生物法处理废水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处理工艺。传统的生物处理工艺对组成复杂、毒性较大的难降解中段废水处理效果不很理想,所以近年来主要集中于对传统工艺的改进型研究。该技术主要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新陈代谢过程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生物法分为好氧法和厌氧法两种。
厌氧法作为处理工业废水强有力的技术之一,与好氧法相比,厌氧法的能耗低、投资省且能回收部分能源,产生一定经济效益,这些优点使其在废水处理领域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近二十年来,厌氧处理工艺已被证明是治理造纸工业废水的成功而有效的措施,而且研究工作也已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采用厌氧法处理废水影响因素较多,其中温度是影响微生物生存及生物化学反应最主要因素之一。各类微生物适应的温度范围是不同的,根据微生物生长的温度范围,习惯上将微生物分为三类:嗜冷微生物(温度5~20℃);嗜温微生物(温度20~40℃);嗜热微生物(温度40~58℃)。相应地,废水的厌氧处理工艺也分为低温、中温、高温三类。厌氧消化对温度的变化十分敏感,通常温度每上升10℃,反应速度得增加一倍。但由于高温处理需要将废水升温,增加成本费用,所以一般采用中温消化即可。
然而,对于全国乃至全球大部分地区来说,采用厌氧消化处理废水,一年之中起码有一半以上水温是无法自然达到中温消化温度的,更别说高温消化了,由于温度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厌氧处理效率,还会影响产甲烷效率的。本发明主要针对厌氧反应器系统温度较低的问题,利用天然的太阳能资源和技术,在无升温成本或低成本的情况下,使得反应器内水温达到中温甚至是高温范围,最大限度地提高厌氧消化处理废水效率和产气效率。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与提供一种厌氧反应器处理系统,能够提高厌氧消化处理废水效率和产气效率。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包括对废水进行加热的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口通过第一加压射流泵与厌氧反应器的入口相连接,厌氧反应器的底部设置有与其入口相连通的布水器,厌氧反应器的顶部设置有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的入口与厌氧反应器相连通,厌氧反应器的内部填充有悬浮颗粒污泥。
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的出水口还连接有保温贮水池,保温贮水池的出口通过第二加压射流泵与厌氧反应器的入口相连接。
所述第一加压射流泵与保温贮水池的入口处均设置有阀门。
所述太阳能热水器的入水口处安装有提升泵。
所述太阳能提升泵的入口和出口处均设置有阀门。
所述厌氧反应器内设置有用于测量反应器内温度的热传感器。
所述热传感器与设置于生产车间内剩余蒸汽出口上的自动阀相连通。
所述布水器为点式布水器。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288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