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硫脲基噻吩类化合物及其应用无效
申请号: | 201410331189.2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1302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1-05 |
发明(设计)人: | 李佳;张进;汤杰;李静雅;杨帆;张凤;蒋昊文;刘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333/68 | 分类号: | C07D333/68;C07D409/12;C07D333/78;A61K31/381;A61K31/4436;A61P3/04;A61P3/10;A61P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麦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57 | 代理人: | 董红曼 |
地址: | 200062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脲 噻吩 化合物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含硫脲基噻吩类化合物及其作为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小分子调节剂的应用。
背景技术
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迅速上升。截止2012年,中国肥胖人数已达1.2亿左右,约占总人口的10%。肥胖是代谢综合征最直接也是最危险的因素,正常人群的体重指数(BMI)应该保持在20-23之间。研究显示,当人BMI超过24时,患高血压的危险是正常人群的3-4倍,患糖尿病的危险是正常人群的2-3倍;超过29时患冠心病的危险明显增加;BMI突破30时,患上述代谢综合征的风险将提高10倍。
代谢综合征的核心是胰岛素抵抗。内脏脂肪堆积是代谢综合征的重要特征,也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目前认为内脏脂肪含量受遗传背景影响,亚裔人群具有脂肪易堆积在内脏的特点。在内脏脂肪堆积个体中,首先受累的脏器是肝脏。过多游离脂肪酸的沉积即可导致脂肪肝,并会引起肝酶水平升高,甚至发生肝脏结构的改变。而肝脏是脂肪合成的重要器官之一,其合成过程受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反馈调控。肝脏中脂质的异位沉积是代谢综合征发病的中心环节,与脂肪肝、2型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相关。在肝脏中,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terol Regulatory Element Binding Protein,SREBP)是一类关键的核转录因子,可直接激活30多个参与脂肪酸、甘油三酯、胆固醇合成与摄取的基因表达,在脂代谢信号网络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大量研究显示,SREBP参与胰岛素信号通路的组成,同时在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糖尿病及脂肪肝患者均高表达。以SREBP为药物靶点治疗肥胖已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陈洁等在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研究中发现,经药物罗格列酮治疗后肝X受体(Liver X Receptor,LXR)、SREBP亚型SREBP-1c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早期干预优于晚期干预,并呈剂量依赖性。二甲双胍药物(Metformin)一股用于治疗由于胰岛素抵抗引起的糖尿病,在ob/ob小鼠能降低肝中SREBP-1c水平和脂质积累(P.Pettinelli,et al.Bba-Mol Basis Dis,2009,1792,1080-1086)。在大鼠肝原代细胞中,二甲双胍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导致SREBP-1c和和其下游脂肪生成的基因表达下调。宋保亮等人(J.J.Tang,et al.Cell Metab,2011,13,44-56)通过基于SRE序列的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筛选方法,发现天然产物桦木醇通过特异性诱导SREBP裂解激活蛋白(SREBP Cleavage-Activated Protein,SCAP)和胰岛素诱导基因(Insulin induced gene,Insig)相互作用,从而将SREBP/SCAP复合体滞留在内质网上,进而减少SREBP的产生。桦木醇在体外能降低胆固醇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在体内,桦木醇能够改善食物诱导的肥胖,降低组织和血清中脂质的含量,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此外,桦木醇能够显著减小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作为一个SREBP小分子抑制剂,桦木醇能够改善肥胖小鼠的整体脂代谢紊乱,证明了抑制SREBP调节通路可能成为新的治疗代谢疾病的策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出一类含硫脲基噻吩类化合物,其具有如下结构式(I):
式(I)中,R1为烷基、环烷基、苯基、芳基、噻吩基、或吡啶基;n=1或3。
优选地,R1为乙基、戊基、环己基、苯基、甲基取代苯基、氟代苯基、羟基取代苯基、噻吩基、吡啶基。
本发明式(I)含硫脲基噻吩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反应式如下:
其中,R1为烷基、环烷基、苯基、芳基、噻吩基、或吡啶基;n=1或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未经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118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