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结炭的烃类蒸汽转化炉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2428.6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23635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昊;梁卫忠;薛红霞;姜建波;白志敏;赵庆鲁;齐焕东;宋晓军;余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38 | 分类号: | C01B3/38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7212 | 代理人: | 耿霞 |
地址: | 255400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结炭 蒸汽 转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化炉,具体涉及一种防结炭的烃类蒸汽转化炉。
背景技术
常规烃类蒸汽转化炉使用不同尺寸、形状的转化催化剂,这些催化剂颗粒被装填在转化炉管中,形成催化剂固定床。转化原料为烃类,转化产物一般由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水及未反应的甲烷或碳二或碳二以上组份构成。
对于一些烃类蒸汽转化技术,如超低水碳比转化,反应水碳比可能只有0.5-1.5;还有近期研究报道较多的甲烷-二氧化碳重整技术,反应过程中不配水或只配入少量水。对于上述转化反应,在反应过程中就存在结炭的风险,并且在反应最激烈的部位结炭非常严重。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结炭的烃类蒸汽转化炉,消除或避免催化剂床层的积炭现象,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
本发明所述的防结炭的烃类蒸汽转化炉,包括转化炉炉管,转化炉炉管内部设有催化剂床层,转化炉炉管上部设有物料进口,转化炉炉管顶部或上部一侧的壁上设有导管,导管一端位于催化剂床层内部,位于催化剂床层内部一端的导管封闭,导管另一端位于转化炉炉管外,位于转化炉炉管外的导管与水泵或蒸汽管线连接,位于催化剂床层内部的导管均布设置小孔。
由于催化剂床层1/3~1/2处易大量积炭,优选为位于催化剂床层内部的导管在催化剂床层从上往下1/2-1/3处均布设置小孔。
导管焊接在转化炉炉管顶部或上部一侧的壁上,导管下端封闭。
使用时,催化剂(优选为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被装填在催化剂床层中,导管自上向下深入催化剂床层。位于转化炉炉管外的导管与水泵或蒸汽管线连接,水泵中的水或蒸汽管线中的蒸汽通过导管内部由上向下运动,期间与管壁发生热交换产生蒸汽,并将蒸汽温度达到反应介质的温度,从而避免冷介质与高温催化剂床层接触,避免催化剂颗粒因热胀冷缩而破裂,位于催化剂床层内部的导管均布设置小孔,用于散布水蒸汽。
优选的技术方案为:转化炉炉管顶部壁上设有导管,导管套在热偶测温管外侧。泵入的水或蒸汽通过导管和热偶测温管的间隙由上向下运动,热偶测温管自上向下深入催化剂床层,热偶测温管可以测量催化剂床层温度,为生产提供便利。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可以在反应过程中额外补充水蒸气,从而消除或避免催化剂床层的积炭现象,延长催化剂使用寿命。
(2)借助导管将水蒸汽引入催化剂床层,从而改变烃类蒸汽转化反应的水碳比,抑制并缓解烃类蒸汽转化过程的结炭趋势;该导管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与热偶测温管结合使用,且在使用过程可以使用外供蒸汽或借助热交换自产蒸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水泵或蒸汽管线,2-催化剂床层,3-转化炉炉管,4-小孔,5-物料进口,6-导管,7-热偶测温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包括转化炉炉管3,转化炉炉管3内部设有催化剂床层2,转化炉炉管3上部设有物料进口5,转化炉炉管3顶部壁上设有导管6,导管6套在热偶测温管7外侧,导管6一端位于催化剂床层2内部,位于催化剂床层2内部一端的导管6封闭,导管6另一端位于转化炉炉管3外,位于转化炉炉管3外的导管6与水泵或蒸汽管线1连接,位于催化剂床层2内部的导管6在催化剂床层2从上往下1/2-1/3处均布设置小孔4。
使用时,催化剂(优选为烃类蒸汽转化催化剂)被装填在催化剂床层2中,导管6自上向下深入催化剂床层2。位于转化炉炉管3外的导管6与水泵或蒸汽管线1连接,水泵或蒸汽管线1中的水或蒸汽通过导管6和热偶测温管7的间隙由上向下运动,期间与管壁发生热交换产生蒸汽,并将蒸汽温度达到反应介质的温度,从而避免冷介质与高温催化剂床层2接触,避免催化剂颗粒因热胀冷缩而破裂,位于催化剂床层2内部的导管6均布设置小孔4,用于散布水蒸汽。导管6套在热偶测温管7外侧。热偶测温管7自上向下深入催化剂床层2,热偶测温管可以测量催化剂床层2温度,为生产提供便利。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24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印刷线路板防护涂层
- 下一篇:一种安全保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