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两步水热法合成无铅压电陶瓷K0.65Na0.35NbO3粉体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3443.2 | 申请日: | 2014-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98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15 |
发明(设计)人: | 蒲永平;刘雨雯;靳乾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西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95 | 分类号: | C04B35/495;C04B35/626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蔡和平 |
地址: | 710021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两步水热法 合成 压电 陶瓷 sub 0.65 na 0.35 nbo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压电陶瓷粉体制备领域,尤其是一种两步水热法合成无铅压电陶瓷K0.65Na0.35NbO3粉体的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使用的压电陶瓷材料以锆钛酸铅,其中铅基压电陶瓷中氧化铅约占原材料总重量的70%。由于氧化铅是一种易挥发的有毒物质,在使用和废弃后的处理过程中给人类及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同时在制备过程中需要密封烧结,不仅增大了产品成本,也造成了产品的性能一致性差。随着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更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相比于PZT等铅基压电陶瓷,多年来备受重视的碱金属铌酸盐陶瓷(KNbO3、NaNbO3、LiNbO3)各方面都有着更为优异的性能,即介电常数小、频率常数大、压电性高以及密度小等等。此外,又由于Nb、Na、K等金属离子对人体和自然环境来说都属无毒物质,并且NaNbO3-KNbO3体系在改进传统烧结工艺之后,各项性能都能大大优于其它体系的无铅压电陶瓷;而相对于PZT陶瓷,(K,Na)NbO3陶瓷还具有更适宜的介电常数、较低的机械Qm值,低密度以及高的声传播速度等优点,因而在高频换能器领域也得到了应用。最重要是,(K,Na)NbO3陶瓷高达400℃的居里温度,有望实现在高温条件下的高性能器件的开发使用。SaitoY等人成功研制的KNN基取向无铅压电陶瓷的电性能可与PZT相媲美,进而创造KNN基压电陶瓷的研究价值。毫无疑问,NaNbO3-KNbO3体系陶瓷又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
铌酸钾钠的性能与其纯度、颗粒形状、颗粒尺寸及分布有关。因此,希望得到高纯度、尽可能小的颗粒尺寸、以及高致密度的颗粒。为了这一目的,相继采用了化学沉淀法、溶胶-凝胶法,以上方法或是操作复杂,或者就是工艺复杂,周期长,重复性差。相比之下,水热法具有合成铌酸钾钠的一定优势,所以是大部分研究员采用的方法,但是传统水热法无法避免问题:由于K、Na两种离子与Nb的结合能力相差太大,若是通过传统一步水热法合成,往往(K,Na)NbO3粉体中根本体现不出来K的存在;但是采用NaNbO3、KNbO3分开合成再混合,若是在洗涤过程中混合,(K,Na)NbO3的钾、钠比根本不能准确的控制;若是将制备好的NaNbO3、KNbO3粉体称量混合,虽然还可以保证准确钾、钠比,但又将面临混合后均匀度无法保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材料成分配比准确、晶粒尺寸小且均匀、纯度高的两步水热法合成无铅压电陶瓷K0.65Na0.35NbO3粉体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分别在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五氧化二铌,其中氢氧化钾和五氧化二铌、氢氧化钠和五氧化二铌的摩尔比均为(2~24):1,搅拌形成均匀的KNbO3前驱液和NaNbO3前驱液,将KNbO3前驱液和NaNbO3前驱液分别密封并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完成后得到粉体,最后将粉体分别进行洗涤、烘干得到KNbO3粉体和NaNbO3粉体;
第二步:经研磨工艺,按所需制备粉体的化学计量比取KNbO3、NaNbO3粉体,在水中混合均匀并密封进行水热合成,反应完成后得到混合溶液,将其干燥既得无铅压电陶瓷K0.65Na0.35NbO3粉体。
所述氢氧化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均为3~12mol/L。
所述第一步中搅拌是使用磁力搅拌器进行搅拌30~70min。
所述第一步中的水热合成反应是将KNbO3前驱液和NaNbO3前驱液分别密封在水热反应釜中,在180~220℃的温度下保温6~10h,反应完成冷却到室温。
所述水热反应釜的填充度为65~9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西科技大学,未经陕西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34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