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档肉牛育种培育新路线在审
申请号: | 201410333929.6 | 申请日: | 2014-07-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2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10-08 |
发明(设计)人: | 史远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史远刚 |
主分类号: | A01K67/027 | 分类号: | A01K67/0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50002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 | 国省代码: | 宁夏;6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档 肉牛 育种 培育 路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档肉牛育种培育新路线,属于动物育种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实现了持续增长,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畜牧业生产大国。其中,肉牛业也有很大发展,牛出栏量和牛肉产量保持逐年增长势头。1980年,我国牛出栏量为332.2万头,产量仅26.9万吨;2006年,牛出栏5602.9万头,牛肉产量达到750万吨,分别是1980年的16.9倍和27.9倍。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07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购买牛肉1.35千克,花费金额26.72元。其中,西藏牛肉购买量排名第一,人均为8.72千克,支出额为208.9元;山西牛肉人均购买量最少,人均为0.41千克,支出额为8.01元。我国牛肉消费特点是消费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牛肉消费在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消费水平高,农村消费水平低;主产区消费水平高,非主产区消费水平低。
我国肉牛业的特点。肉牛产区分布。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牛肉生产中心逐步由传统牧区转向广大农区。到2001年,内蒙古、甘肃、新疆、青海、西藏5大牧区牛肉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从1980年的44%下降到13%。同期,河南、山东、河北、安徽4省牛肉产量,由占全国的9.7%上升到47.3%;东北三省牛肉产量比重,由11%上升到15.7%。从而形成了中原肉牛带和东北肉牛带。
就牛肉质量而言,目前,我国牛肉生产主要依靠黄牛,改良肉牛的覆盖率仅为18%,来自奶畜的牛肉不到3%。中国黄牛虽然有如鲁西牛、秦川牛、南阳牛、晋南牛等诸多品种,且肉有清香之特色,但普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出肉率低、肌肉纤维粗,用这样的品种来生产高档牛肉难度很大。我国高档牛肉的比重不足5%,高档牛肉生产能力低是目前我国肉牛业的突出弱点。
目前,我国肉牛业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水平低:2005年,我国黄牛存栏量有1亿多头,年产肉量只有711.5万吨,而美国牛存栏量尚不足1亿头,年产肉量为1131万吨,是我国的1.6倍。
(2)良种化问题突出。我国的牛肉生产水平低,除饲草料供应不足、饲养方式落后、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外,品种是决定个体生产性能和牛肉质量的主要因素。我国肉牛业起步较晚,一般只重视牛肉增产问题,对种牛繁育体系建设投入少,我国的肉用品种培育工作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没有根本解决肉用种牛的自给问题,目前,存栏的肉用种公牛大部分是引进的活体或胚胎,还有一部分是引进纯种的繁育后代,这些牛占存栏种公牛的93%。
(3)饲养规模小。我国的肉牛饲养以小规模、分散型的农牧户饲养为主,一般每户饲养都是三五头,多的也只有十几头或几十头。尽管有些地区也发展了一些专业化的大型肉牛育肥场和饲养规模较大的肉牛育肥专业户,但他们出栏的屠宰牛数量十分有限,占总出栏量的比例也很小。
(4)产业化程度低。肉牛产业化是以国内外肉牛产品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通过龙头企业的组织协调,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生产、加工、销售及流通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起来,进行必要的专业分工和生产要素重组,实施资金、技术、人才和物资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成产业的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产品标准化、管理科学化、服务社会化、经营一体化和产业市场化。
日本和牛是日本民族推崇的国宝,是在以稻田耕作为主的农业生产中逐步培育出来的肉牛品种。历史上的和牛主要是以役用为主,和牛形成分为3个历史阶段,第1阶段在19世纪末,日本和牛是以田间耕作为主,役用性能非常好;第2阶段是在20世纪初,导入了部分欧洲牛的血统,向役乳兼用型发展,泌乳性能有所改善;第3阶段是二战结束后,国内肉食品需求增加,农业逐步实现耕作机械化,需要培养本国肉用牛品种,经过导入欧、美等国肉牛的血统,培育出今天的日本和牛新品种。
黑毛和牛毛色为黑色,毛尖部带有褐色,皮肤暗灰色,角端黑色,角根水青色,在日本4个肉牛品种中,该牛体型偏小,但体躯紧凑,四肢强腱,前中躯充实,后躯及后腿部稍欠发达,成年母牛体高125~131cm,体重510~610kg;成年公牛体高139~146cm,体重890~990kg。该牛最大特点是肉质好,在各地市场最受欢迎,犊牛出生重31~32kg,初配年龄15~16月龄,妊娠期284d,后备种公牛断乳16周后日增重可达1125kg,饲料报酬为417∶1,育肥阶段日增重可达0.86~1.04kg,屠宰率为6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史远刚,未经史远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392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