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离子电池模块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8134.4 | 申请日: | 2014-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21820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潘健健;孙延先;任宁;王玉龙;刘启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20 | 分类号: | H01M2/20;H01M2/1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100 浙江省湖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模块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模块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锂离子电池市场已日渐成熟,各生产厂家规模也日益扩大,软包电芯的成组工艺复杂,成组电池的安全性,稳定性得不到保证,造成电池退货率普遍偏高。同时复杂工艺不能采用自动化生产,需要大量员工操作,生产成本偏高,以至于造成锂电池市场价格偏高,市场无法扩大。
公告号为CN202585590U,公告日为2012年12月5日的中国专利文件中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电源模块结构,包括两块压板及层叠设置在两块压板件的若干个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间隔排列并且层叠设置,且第一电源单体的正极、负极分别和第二电源单体的负极、正极相邻,层叠起来的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依次相串联,所述的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均由2N个并联连接的电芯。其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结构中所披露的第一支架的顶部边框上设有两个带有螺纹的金属嵌柱,电芯的极耳和金属嵌柱相卡接,金属嵌柱上设有带有螺纹胶的防松螺母。其第一电源单体和第二电源单体之前的串联连接以及第一电源单体内部的电芯之间的并联连接、第二电源单体内部的电芯之间的并联连接均通过汇流排连接,汇流排套在第一支架的金属嵌柱上,然后通过拧上防松螺母来实现串、并联电气连接。此种电源模块结构连接复杂,组装繁琐,操作员工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不利于批量自动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模块结构,其通过优化结构,减少组装工艺,降低员工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实现批量自动化生产。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使上述的技术问题得以解决。
一种锂离子电池模块结构,包括顶盖、底壳、电芯模块、BMS管理模块和PCB转接板,电芯模块定位连接在底壳上,电芯模块内部的单元电芯之间通过PCB转接板实现电气连接,单元电芯的极耳上设置铜衬片,PCB转接板上设置与单元电芯一一对应的铜箔焊盘,在铜箔焊盘上焊接有与铜衬片夹紧配合的单元电芯连接夹,电芯模块的侧面粘接有模块支承板,模块支承板上设置BMS管理模块,顶盖封盖住PCB转接板且与底壳相扣合连接成一体。
在该结构中,通过在极耳上设置铜衬片保护镍片或者铝片构成的极耳在与转接板上设置的单元电芯连接夹保持紧固连接状态下不易损坏,通过减少了现有技术中使用螺栓连接紧固的方式,去除繁琐的装配工艺,使得装配简便,降低了员工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效率。电气连接可靠,适合于标准化作业,有利于应用在批量自动化生产上。
作为优选,顶盖、底壳和模块支承板均为ABS树脂材质结构。ABS树脂材质质优价廉,普及应用性好。作为改进,有如下技术方案:
1.在底壳的内侧底面上设有若干定位隔板,定位隔板之间形成容置单元电芯的卡槽。结构简单可靠,便于定位单元电芯。进一步改进,在定位隔板之间还形成有容置模块支承板的限位槽。便于加强对模块支撑板定位连接。更进一步改进,定位隔板与底壳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制作成本低。
2.单元电芯包括上盖、下盒和电芯本体,电芯本体内置在上盖和下盒扣合形成的容腔内,上盖和下盒设置有与电芯本体的极耳相配合的缺口,铜衬片包覆住所述极耳卡设在缺口上,铜衬片与所述极耳焊接在一起。此种单元电芯结构方便设置在该电池模块结构当中,利于装配,电气连接性能优异。进一步改进,有如下三种技术方案,第一种:铜衬片的一端与上盖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铜衬片的另一端与下盒为卡接结构。第二种:铜衬片的一端与下盒为一体注塑成型结构,铜衬片的另一端与上盖为卡接结构。第三种:铜衬片的两端与上盖和下盒均为卡接结构。此三种连接结构可靠性好,易于装配。
总而言之,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模块结构通过在结构设计上进行优化精简,更换结构件,减少了装配工艺步骤,去除繁琐的安装螺栓的操作,提高了装配效率,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降低了制造成本。在保证电池模块电气安全性和稳定性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了装配质量,有利于应用在批量自动化生产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种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PCB转接板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底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单元电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超威创元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81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