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339698.X | 申请日: | 2014-07-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4088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德新;钟珣;郭剑飞;肖桂龙;史晓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E21B43/22 | 分类号: | E21B43/22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37104 | 代理人: | 杨大兴 |
地址: | 266580 山东省***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裂缝 油藏 收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方法,特别是利用渗透压增能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方法,属于石油开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天然裂缝性油藏原油采收率通常是非常低的,尤其在中、高渗透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中,原油采收率往往小于该油藏地质储量的15%。一般情况下,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中难以提供一条从基质流向天然裂缝的油流通道。通常情况下,裂缝性油藏使用水驱油方式开采,但水驱油方式只对高渗透天然裂缝油藏有效果。由于许多裂缝性碳酸盐油藏为混合润湿或油湿,水驱无法提高储层基质和裂缝中的原油采收率,其中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提高水驱波及系数。通常认为注入水经由生产井泵入储层,然后在高渗透率的天然裂缝系统中会迅速发生水窜,余下的大部分油残留在储层基质中。即使是在水驱采油成功的情况下,整个采油过程也是很慢的,产出液含水率会非常高。混合润湿或油湿等因素往往会影响整个过程。因此,如何提高裂缝性油藏原油采收率,尤其是低压低渗裂缝性油藏,已成为高效开发该类油藏的关键。
半透膜是一种只供某种分子或离子扩散进出的薄膜,对不同粒子的通过具有选择性的薄膜。例如细胞膜、膀胱膜、羊皮纸以及人工制的胶棉薄膜等。现代半透膜还用于多孔性壁(如无釉陶瓷)并使适当的化合物(如铁氰化铜)沉淀于其孔隙中制成。半透膜用于渗透溶胶和测定渗透压强等。生物吸取养分也是通过半透膜进行的,是用高分子材料经过特殊工艺制成的半透膜,它只允许水分子透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用高压泵使处于半透膜一侧的原水压力超过渗透压时,原水中的水分子就能够透过半透膜进入另一侧,从而获得纯净水。而原水中的溶解与非溶解的无机盐,重金属离子,有机物,菌体,胶体等物质无法通过半透膜,只能留在浓缩水中被放掉。反渗透设备广泛应用于医药行业、饮料行业、电子、电力行业等。目前还未见半透膜技术用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这样来实现:通过向裂缝性油藏中注入成膜材料,使其在油藏基质表面(即裂缝壁面)形成半透膜;再向裂缝内注入低矿化度水,该低矿化度水的矿化度低于储层内束缚水的矿化度,两者之间的极差在2倍以上,利用注入的低矿化度水与储层内的高矿化度束缚水之间存在化学势差异,这样就可在半透膜两侧形成渗透压;在渗透压的作用下,低矿化度注入水中的水则通过半透膜进入储层基质,增加储层压力或增加储层能量;进入储层基质中的水将孔隙内储存的原油排出,实现自汲水排油,达到从低压或低能裂缝性油藏中采出原油的目的。
所述的成膜材料是聚乙二醇、硼酸交联的胍胶、醋酸纤维素、硅酸盐和亚铁氰化铜等的任意一种,浓度为0.12mol/L~0.60mol/L。成膜材料可以一次注入也可以重复注入,以建立或重新建立半透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向裂缝性油藏中注入能形成半透膜的成膜材料,使其在裂缝壁面形成一层具有选择透过性能的半透膜,这层半透膜将基质系统和裂缝系统分隔开来。由于裂缝和基质中所含水的矿化度不同,因此在半透膜两侧形成浓度差。基质中水的矿化度高,化学势较低;而裂缝中水的矿化度低,化学势较高。在化学势梯度的作用下,水从化学势高的一侧经过半透膜进入到化学势低的一侧,直到半透膜两侧的化学势达到平衡。注入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由裂缝进入到油藏基质中,增加裂缝性油藏储层基质内部能量。利用半透膜使裂缝内的低矿化度水与基质中的高矿化度水之间建立渗透压差,在渗透压差的作用下,裂缝内的水自动进入基质,将储层基质中的原油排出来,实现自动汲水采油,从而达到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渗透压增能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的原理图。
图2是渗透压增能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的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描述本发明。
图1为渗透压增能提高裂缝性油藏采收率的原理示意图,其原理是在半透膜的作用下,裂缝内的水自动进入储层基质孔隙内,既可以增加基质孔隙内的压力,又可以将基质孔隙内的原油排出,具有汲水-增能-排油的功能,实现裂缝性油藏自汲水排油提高原油采收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33969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